1939年,曾大肆屠杀南宁百姓的日军少将中村正雄被击中腹部,身受重伤,军医为了取出子弹,只能切开他的肚皮,谁知一发炮弹正中屋顶,屋顶瞬间坍塌,碎石灰尘灌满了中村正雄的肚子! 昆仑关的天还没亮,杜聿明站在刚修好的小小土堆前,脸色凝重。他身边的国军士兵都在疑惑:刚刚把日军旅团长打死,怎么还要为他修墓?这“倭冢”不埋人,只留个空壳。到底是纪念什么? 故事从一场让无数广西百姓家破人亡的屠杀说起,落点却偏偏落在一个身受重伤、被炮弹和石灰活活“埋”掉的日军少将身上。 中村正雄自信满满地认为凭“钢军”之勇,能轻松突围。他的士兵都曾在平型关、太原、台儿庄等地拼杀,号称刀枪不入。可刚到九塘,国军荣誉一师的炮火就像下刀子一样招呼上来。 中村正雄中弹倒地,腹部鲜血直流,表情从愤怒到慌乱,嘴里还在咬牙坚持。可战场从不给人留情面,子弹和炮火下,谁都得低头。 中村正雄自军校毕业那天起,他的人生就像一把出鞘的刀。一路晋升,只认强者,只信铁血。南宁屠杀时,他下令毫不手软。到了昆仑关,他还想凭蛮力强行突围。可惜,战争的铁律是:越自负,越容易被打碎。中国军队的顽强让他彻底体会到什么叫做绝境。 受伤后,他被抬进一间民房,军医急得直冒汗。灯光暗淡,空气里混着血腥味和火药味。军医的手在抖,刀子刚划开腹部,炮弹就呼啸着砸穿屋顶。泥沙、石灰、碎石子一起掉进了敞开的伤口,场面堪称惨烈。 日军士兵眼睁睁看着自家旅团长被“二次伤害”,谁也救不了他。中国官兵听说后,直呼“天理昭昭”。中国军队精准的火力压制和对战场态势的掌控。荣誉一师能找到日军指挥所的位置,靠的就是情报和判断。 军医手里的药品、麻醉剂早就用光。手术几乎成了“裸奔”,风险极高。中村正雄的命悬一线,炮弹一来,彻底断了生路。这场手术成了他的“送葬曲”。 中村正雄的死并没让战场冷静下来,反而让日军指挥系统瞬间瘫痪。战局很快倾斜。昆仑关一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4000余人,21旅团的班长以上军官几乎全军覆没。 中村正雄的陨落第一次让日军精锐旅团在正面硬碰硬里崩溃,昆仑关也成了他们的“最暗淡年代”之一。板垣师团的“钢军”光环,在中国士兵的血与火中碎成一地。 杜聿明带领的第五军,这支机械化部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支有装甲、有炮兵、有现代通讯的军队,号称中国自己的“钢军”。两支钢军对撞,考验的不仅是武器,更是意志。 中国士兵在泥泞、饥饿、弹药紧缺里,硬是把日军最精锐的旅团打到崩溃。这场硬仗打出了国人骨气,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杜聿明为何要为中村正雄修墓?这是一种历史的标记。中国自古讲究“入土为安”,但这座空坟,实际上是给所有后来人一个警示,侵略者纵然再嚣张,最后都只剩一抔黄土。昆仑关有英烈纪念塔,有“碧血千秋”四个大字。对比之下,旅团长的“倭冢”冷冷清清,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 日本的战史档案里,昆仑关战役被称为“陆军最暗淡的年代”。这不是国人自夸,而是敌人自己承认的耻辱。中国士兵用命拼下来的胜利,才换来来之不易的尊严。 如今昆仑关静静矗立,纪念塔下松涛阵阵。每年清明、抗战胜利纪念日,总有人来这里献花。人们不再记得中村正雄的模样,却记住了他身后那场“天谴”般的结局。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南宁日报》旗下新媒体平台发布《雄关铭勋 毅魄长雄——探访昆仑关战役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