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还嫁给仇人,共同生活了40年。 尘封书柜里,一封泛黄旧信悄然揭开尘世隐痛:郭沫若,这位投身革命的文化先驱,身后竟牵扯出一段姐妹同命的悲情。长姐于立忱早逝于东京,妹妹于立群伴其左右四十载。谁知丈夫离世仅八月,一纸往事竟让她步后尘,自缢故居。这情感纠葛,究竟埋藏着怎样的时代隐秘? 北京的秋风吹过什刹海,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医院离世,享年86岁。这位文学巨匠一生著述丰硕,推动新文化运动,投身抗日救亡,影响几代人。他的离去,让文化界一片哀悼。作为他的伴侣,于立群强忍悲痛,料理后事。她本是广西贺县人,1916年生于没落官宦家庭,祖父于式枚清末进士,母亲出自岑春煊之女。 家道中落后,姐妹相依,长姐于立忱1912年生,早慧聪颖,练就一手颜体书法,每年春节前在北平厂甸街头代写春联,手冻红也要攒钱供妹妹们上学。于立忱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投身文艺,主演法国话剧《哑妻》,声音铿锵,掌声雷动。她还参加进步活动,大学时遭国民党特务逮捕,获释后入天津《大公报》任职,笔触犀利,直指时弊。 1934年,于立忱肺病发作,《大公报》派她赴东京圣路加医院疗养,顺任驻日记者。她住进郊区公寓,常去神田书店街翻书。郭沫若那时流亡日本,两人因文学结识,郭沫若朗读诗稿,于立忱倾听讨论,来往渐密,信件频繁。 她回信时借台灯蘸墨,字迹端正。1936年冬,于立忱查出怀孕,持医院单子登门郭沫若寓所。郭沫若劝说战时不宜生子,让她处理掉孩子。她转头离去,门声关上。1937年3月,《大公报》停付津贴,她乘船返沪,舟车颠簸咳嗽不止。5月21日,她在上海公寓自缢,房间散落诗稿,绝笔四字:“无能为力矣”。于立群闻讯赶来,料理后事,安葬于中国公墓。郭沫若7月27日回国,参加葬礼,捧遗诗时手指微颤。 于立群那时22岁,已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艺名黎明健,演话剧《青年进行曲》,高呼救亡口号,观众热血沸腾。抗战爆发,她加入抗战演出队,奔走宣传。1937年底,经诗人林林介绍,她与郭沫若相识,将姐姐遗诗递上,两人多有往来。 1938年,郭沫若赴广州复刊《救亡日报》,于立群任编辑。她经香港抵穗,住进新亚酒楼,早起研墨,郭沫若撰稿,两人感情加深。1939年1月,周恩来在重庆主持婚礼,宾客肃立,周恩来握手叮嘱共襄盛举。从此,于立群随郭沫若辗转桂林、武汉、重庆,操持家务,协助工作,生四子二女:汉英、世英、民英、建英、庶英、平英。她参与妇女工作,任全国妇联执委、全国人大代表,支持郭沫若事业。 郭沫若一生三婚,第一任张琼华,1912年包办成婚,五天后他离家赴日,她守乡68年,1980年孤独辞世,无子女。第二任佐藤富子,1916年日本相恋,她断亲随他,生五子,1937年他回国不辞,她携子艰辛,1948年抵香港见新家,痛别而去,后居大连,1994年逝世。于立群作为第三任,革命伴侣,陪伴半生,却在隐痛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