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开始恐惧了,因为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好像润到印度了,他们去goodwill捐东西,发现收东西的是印度人。去chase银行办业务,前台是印度人,甚至连他们公司发物品的都是印度人,这就是美国印度化,印度神仙化。 USCIS的移民数据把这层窗户纸捅得明明白白,2023到2025财政年美国科技圈裁员潮此起彼伏,企业补人全靠H-1B签证续命,而这些签证的申请人中印度籍占比稳超70%。 2025年初始就业批准总数114806,印度人几乎包揽了大半名额,反观中国大陆出生人群,在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里只占12%,连零头都够不上。 硅谷的办公室场景更是直观,以前茶水间里还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普通话交流,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印度英语讨论声,那种独特的卷舌音几乎成了科技公司的“背景音”。 企业高管围在长桌前敲定招聘优先级时,算盘打得比谁都精,印度工程师的起薪能比华人低一半还多,同样的软件开发岗位,华人十年磨一剑熬到资深,要价15万美金年薪都算合理,刚从印度理工毕业的年轻人8万美金就愿意接手。 而且加班劲头堪称“拼命”,印度软件行业教父纳拉亚纳·穆尔蒂都公开呼吁年轻人每周工作70小时,这种“低价高效”的劳动力,在成本控制至上的企业眼里简直是香饽饽。 关键是印度裔特别擅长抱团取暖,硅谷的印度高管会主动内推同乡同学,形成一张看不见的人脉网,就像网友吐槽的那样,有些公司里印度裔员工会被派去培训印度继任者,印度裔CEO上任后,美国本土和华人中层会被逐步替换,印度分公司的规模却能翻好几倍。 硅谷指数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科技工作者中23%是印度出生,比中国出生的18%还多5个百分点,连本土加州人都只占17%,也就是说在硅谷,印度裔科技人才已经超过了本地人和华人。 这背后离不开印度对美国科技人才输送的“流水线”,印度理工学院等高校每年向美国输送大量STEM专业毕业生,30%以上的印度理工毕业生直接奔赴硅谷,这些人不仅符合H-1B签证的硬指标,还自带“向上管理”的优势,比起埋头苦干的华人,他们更擅长展示工作成绩,在晋升和招聘中自然更占优势。 而华人职场人最憋屈的地方在于,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在“低价优先”的规则面前不堪一击,有些公司视频面试时只要印度候选人技术达标就直接发offer,人家打包行李直奔旧金山机场,而华人资深员工可能因为薪资要求稍高,就成了裁员名单上的优先选项。 H-1B签证更是成了印度人的“专属高速公路”,2024财年印度申请人就有283397份,占比71%,而中国申请人只有46680份,占比11.7%,这种悬殊差距让印度裔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了碾压式优势。 企业在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下别无选择,毕竟能用8万美金解决的人力需求,没必要花15万,至于工作质量的细微差距,在大规模裁员后的快速补位需求里根本不值一提。 从Goodwill的志愿者到Chase银行的前台,从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到部门主管,印度裔正在美国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完成渗透,这种替换不是能力的比拼,更像是一场成本与人脉的双重碾压,也难怪华人会产生“美国印度化”的错觉。 毕竟当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都被印度面孔包围,那种仿佛置身新德里街头的既视感,实在让人难以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