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中佐被俘,八路军没优待反而用石头砸烂他,事后旅长、团长竟都当作没

靖江的过去 2025-11-28 12:22:45

1938年,日军中佐被俘,八路军没优待反而用石头砸烂他,事后旅长、团长竟都当作没发生,这背后藏着什么事? 那年冬,山西五台县滑石片山沟里,出了件震动全军的事。 一名穿呢子军装的日军中佐刚投降,就被十几名八路军战士围住。押解人员还没反应,有人抱起巨石砸向他的头。“为同胞报仇!” 的吼声里,石块不断落下,这名侵略者转眼被砸成烂泥。 358 旅旅长张宗逊、716 团团长黄新廷知道消息后,都选择沉默。一向讲 “优待俘虏” 的八路军,为啥会有这举动?这名日军中佐到底犯了啥罪?答案要从几天前的高洪口惨案说起。 1938 年 11 月 2 日凌晨,侵占五台县城的日军第 109 师团第 135 联队蚋野大队,纠集 500 多人,趁夜色突袭高洪口村。 驻守这里的是晋察冀军区二分区五大队,这是支刚组建的新部队,大多是新兵,装备只有老旧步枪和手榴弹。面对精良日军,部队很快陷入被动。 日军突破防线后开始大屠杀,白发老人、襁褓婴儿都没幸免。陈明一家 17 口躲在山药窖,被日军烧死于窖中,孕妇腹内胎儿都被烧出母体;共产党员杨尊德受刑不屈,壮烈牺牲。 战后统计,高洪口村近 300 名军民遇难,其中八路军 250 多人、百姓 49 人。部分被俘人员遭肢解、焚烧,日军抢走六千斤粮食后放火烧村,村落变成焦土。 那时,张宗逊已多日联系不上五大队,他立刻派侦察员探查。侦察员赶到高洪口,眼前景象让老兵们落泪:村庄还在烧,积雪地上尸体横七竖八。 侦察员连夜回旅部报告,张宗逊猛地拍桌,双眼通红吼道:“传我命令,全军备战!这股鬼子,必须血债血偿!” 他随即召集参谋分析:日军带大量粮食、积雪深,行军慢;回五台县城必走滑石片,那里山高沟深,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战机不能等。张宗逊立刻下令:716 团为主攻,抢在日军前占阵地;714 团支援,截断日军退路并警戒县城援军。 当时,716 团战士刚端起饭碗。团长黄新廷接到命令,掀翻饭桶高喊:“鬼子在高洪口杀了近三百同胞,老人孩子都没放过!跟我追,让他们偿命!” 战士们听说惨案,个个眼睛发红,扔下碗筷轻装向滑石片赶。50 里山路,他们踏着积雪,4 小时就抵达,比日军提前半小时抢占两侧高地。 黄新廷迅速布置兵力:三营拦头、二营拦腰、一营断后,旅团指挥所设在西天和村高地。 布阵刚完,沟口就传来日军皮鞋声、马蹄声。这股日军在高洪口抢了东西,气焰嚣张不侦察,簇拥着牲畜和粮食,大摇大摆走进伏击圈。 “打!” 黄新廷一声令下,信号枪划破夜空。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发,日军队伍瞬间乱作一团。 但日军训练有素,很快在蚋野中佐指挥下反扑,五次冲锋都被打退。三营营长王祥发脱棉衣、提手榴弹,带战士冲进沟底肉搏,把日军压回伏击圈核心。 激战到拂晓,日军被分割成几段。蚋野中佐带残兵躲进低洼地,弹尽粮绝后举手投降。 战士们看清蚋野肩章上的金星,知道他是军官。想到高洪口同胞的惨死,怒火彻底爆发。“就是他下令屠村的!” 一名战士嘶吼着冲过去。 按 “优待俘虏” 政策,该把蚋野押回审讯,但此刻战士们只剩血海深仇。有人先抱石头砸过去,“砰” 的一声,蚋野额头流血。 这一砸像点燃导火索,其他战士纷纷效仿。石块不断落下,蚋野的惨叫声被 “报仇雪恨” 的怒吼淹没,片刻后被砸成烂泥。几名顽固抵抗的日军俘虏,也一同丧命。 负责押解的排长赶紧报告黄新廷。黄新廷到现场,看着碎石和血肉模糊的尸体,沉默很久,只说 “打扫战场,继续追残敌”。 张宗逊接到报告,重重叹口气,随即下令 716 团、714 团合力追逃敌。部队的沉默,不是无视军纪,是知道近 300 条人命的重量 —— 被肢解的战士、被焚烧的百姓,早让 “优待” 二字没了意义。 后续追击战中,714 团追到五台县城郊,把侥幸逃脱的 20 多名日军几乎全歼,只剩几人逃进城里。 滑石片伏击战最终以八路军全胜结束。此战歼灭日军 500 多人,缴获山炮 2 门、机枪 31 挺、步枪 340 多支及大量物资;716 团仅牺牲 21 人、负伤 77 人,创下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也是八路军首次以一个团全歼日军一个大队。 战后,有人质疑处置俘虏的事。张宗逊回应:“日军的暴行超出战争底线,战士们的怒火,是民族尊严在燃烧。” 这场特殊的复仇,没写进正式战报,却成了抗战史上悲壮的注脚。它见证了侵略者的残暴,更见证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决绝。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