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老城区很有意思,除了著名的三道拐老街和缆车站,老城区美食也很多。在三道拐附近江边凤城二小外面,有两家当地人小时候喜欢吃的麻辣串,食客众多。在山上老城里面,也有很多家长寿肥肠饭座无虚席。长寿肥肠饭,在重庆各地都有,基本都叫鲜鲜肥肠饭,不过长寿老城里的应该是发源地,味道很正宗。
肥肠饭不只是红烧肥肠,还有红烧排骨,烧白,粉蒸肉,红烧猪肉,红烧牛肉等等,打底的一般是白萝卜,黄豆,土豆,海带杆之类的。配上跳水泡菜和米汤,真的很下饭。而且价格不贵,基本20块钱就能吃到饱。
除了这些,长寿有历史的老社区很多都在三道拐下去的河对岸,那里有好几个老厂的家属区,最大的一个就是长寿化工厂。长寿化工厂前身就是抗战陪都时期的兵工署第二十六兵工厂。因为抗战内迁,重庆聚集了大量兵工厂,在市区的有1,10,20,21,24,25,50等,在长寿的就是26。兵工署第26兵工厂是1939年开始筹建,直到1945年1月才建成投产。那时已经是抗战末期,还有半年就胜利了。不过26厂也生产了大量氯酸钾炸药支援抗战,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26厂改名长寿化工厂,继续生产化工产品,是国企大厂,现在属于重庆化医集团。长化厂的家属区很大,有好几十栋各个年代修建的家属楼。现存最早的在1950年代左右就有了,是竹木夹壁抹灰浆的平房,还有好多栋,里面基本都住着人。这些平房经过简单修缮,仍然可以使用,房顶周围长着大片的三角梅,11月了还开着花,在初冬阳光下,真的很好看。(话说三角梅花期很长,从上半年春天开始就有开花,到现在大半年了居然还有)。
除了这些最老的家属楼,更多的是1960到1980年代的家属楼。里面住的也大部分是老年退休职工和家属。他们在这些破旧的楼房里面住了大半辈子,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长化厂,到退休了还在这里,这就是大时代里普通人波澜起伏的一生。我碰到一个老奶奶,八十多岁了,一聊天,居然还是江北老乡。她说她19岁就跟着父亲从重庆江北廖家河沟到了长化厂,然后一直工作到退休。虽然过年放假也会回到江北,但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了长寿,到现在退休了也没有搬走,继续住在了这里。
整个家属区虽然外观看起来比较破旧,但是很干净,房屋外墙也有一种国企时代家属区的风格,在冬日阳光下其实很舒适。这里虽然离重庆市区远,但是在长寿老城区里,衣食住行还是基本方便,适合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中老年人。
长化厂往下走,还有安定造纸厂,重棉七厂,长风化工厂等国企老厂家属区。


















方寸大乱
多有感觉的,就是有点远
西西里艳阳下S
门前上面的瓦随时会掉下来注意安全
江野音
真不错,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