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作为重庆下辖区县,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虽然很多重庆人对江津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油纸包装的江津米花糖和炒菜泡菜必备的江津老白干,但这几年江津的发展确实一日千里。
明清时期江津县就属于重庆管辖,民国时期也是。1950年代,成立四川省江津专区,几经沿革,1983年,江津县回归重庆,1992年改为重庆江津市,2006年改为现在的江津区。江津得名也很简单,因为是长江上的要津。长江流过江津,流过巴南,然后才在朝天门与嘉陵江交汇,一直往前奔流,通过唐家沱郭家沱一直向东流入大海。
江津和重庆主城区接壤,珞璜镇和巴南交界,双福街道和九龙坡巴福镇交界。加上现在轻轨江跳线通车,直达江津城区,连公交车也可以用重庆市区的交通卡,还一样打折和换乘,这样就更方便了。
但今天想说的是江津的三线厂。因为江津是三线建设时期重庆三线厂最多的一个区县,是三线大后方重镇,一共有19个三线厂在江津投产,这在1965-1980年代极大促进了江津经济发展。比如这次去的东方红社区就是三个三线老厂家属区的集中地:467,468,469厂。1965年,六机部(船舶工业部)决定在四川建立水面舰艇基地和相关配套工业。比如南岸明月沱的重庆造船厂(429),负责建造037型猎潜艇;新兴机械厂(467厂),负责生产涡轮增压器;永进机械厂(468),负责生产齿轮箱;前进机械厂(405)负责生产船舶发动机,等等。467厂,邮箱20号,由上海新中动力机械厂(409厂)和上海沪东造船厂的部分职工内迁重庆负责修建。
其实最开始选址是在武隆县白马公社的白马山下一条3.5公里长的山沟里。1966年动工。因片面执行“靠山,进洞,隐蔽”的方针,方案不够科学,把核心车间建在山洞里面,建设者们依靠简陋的风钻费了大力气开凿出近千平米的山洞。哪知道1967年6月15日,白马公社下了一场暴雨,引发山洪,冲毁了尚处于建设中的大部厂房和住宅区,厂区一片汪洋,辛苦开凿的山洞也洗白了,新兴机械厂被迫停工。
1968年,六机部决定在江津长江北岸修建467,468和469厂。1969年3月,新兴厂新厂破土动工, 因为当时砖头不够,很多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修建的。结果这些石头房子反而非常坚固,到现在使用起来都没有任何问题。
1970年,上海援建职工来到江津,他们大多坐轮船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然后换乘解放牌大卡车颠簸60公里到厂区。1971年,468和469的援建者们:来自辽宁、湖北、陕西等地的内迁职工也陆续抵达,开启了江津三线建设的大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