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与沈阳警察
“九一八”说“完全不抵抗”并不准确。
事变当夜,沈阳城唯一有血性的就是黄显声将军指挥下的沈阳警察。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炮轰北大营时,东北军执行“不抵抗”命令,但沈阳并非没有枪声。
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公安局长的黄显声(地下党员),早在4月就侦悉日军异动,暗中把全省警察编为12个总队,发放20万支枪,每枪配弹50发,事变爆发即率部迎战。
沈阳警察是当天唯一有组织、有指挥、有武器的抵抗力量。
根据日本《大阪朝日新闻》报道的记载,对照中方史料,至少是1931年9月19日凌晨1时许,中国警察已打响了抗击侵略的枪声。这还都是可以进行明确中日史料对照的史实。
独立的中方史料里面,有中国警察更早开枪抵抗侵略的记录: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的9月18日晚10时30分左右,沈阳市区的马路湾警察派出所的警察们已开始“还击抵抗”了。
黄显声设立公安联防区,提高警察队伍原本确实的战略素养。在警察们展开紧张的训练的同时,黄显声还动用自己在东北军内的人脉资源,为沈阳的警察部队配备了很多当时在东北军内部才能够流通的先进军火。1918年,黄显声考入北京大学文科补习班;五四运动后,他心怀家国投笔从戎;1922年,自东北讲武堂第三期炮兵科毕业后在奉军供职;1930年,因其胆识过人、治军严谨,被张学良委任为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
这支原本只有几百人的孱弱警察队伍,在黄显声的监督下,迅速成长为了一支多达2000多人的高素养武装队伍。在多次向当时的军政当局请示而不得主张的情况下,黄显声便将辽宁各地公安部队和各县警察编成12个总队,并将沈阳库存的原东北军历次入关作战所获枪支20余万支(每支枪配发50粒子弹)发放到了各县,为战斗进行准备。
这支提前编练、配备武器的队伍,成为九一八事变中沈阳抵抗力量的重要基础。
面对日军先进的装甲与冰冷的刺刀,黄显声率领的警察队伍无论是人数还是配置都处在绝对的下风。在如此悬殊的差距面前,黄显声却毅然下令:“迎击来犯的敌人,不到实在失去抵御之力的时候,不可后退半步!”。“公安各分局、队将尽力支持,非到不能抵御时,决不放弃驻地。”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沈阳市公安局的警察队伍在黄显声的带领下奋勇抵抗,是当时沈阳唯一没有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武装队伍,打响了抗击日寇的枪声。那天的激战一直持续到了9月21日,日军的装备有重炮和装甲车,而黄显声率领的警察队伍只有轻型武器,基本是血战。
沈阳警察在多个地点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表现英勇。
铁西工业区六分局的警察与日军肉搏长达三小时,最终全部牺牲, 三经路警察署和商埠三分局等地的警察也进行了顽强抵抗。 警察们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装甲车和强大火力。
19日清晨,依旧有稀疏的枪声从南市警署传来。当天下午,在所有列车发出后,车站的铁警们听闻撤离军人带来的消息,立刻前去支援南市警署的兄弟。
令人倍感悲壮的是,牵制了日军一整夜的20余名警察弟兄,早已在弹尽粮绝之际殉职在岗位上。
正是因为东北地区原本的警察自发参与了抵抗组织和运动,才极大地充实了东北义勇军的力量,并为之后的东北抗联输送了一批可靠的战士。
也正是这一支在白山黑水间长期抗争的力量,支撑着东北民众的故土光复希望和皇化洗脑政策之下的国族认同。
由于力量单薄,警察们最终被迫退守东关公安总局和公安总队部。
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沈阳警察(原编制2000)牺牲超过1800人。
这支血战的队伍,成为后来东北义勇军与抗联的骨干,也为“血肉长城”写下第一块砖。
黄显声本人因此被誉为“九一八”当天唯一没有执行不抵抗命令的东北高级将领。
他后来组建辽西义勇军,继续阻击日军,1949年牺牲于重庆白公馆——小说《红岩》里“黄以声”将军的原型正是他。
世人可能只知道他与小萝卜头,而很少知道他是九一八当夜唯一抵抗的将领。
历史不应只留下“不抵抗”三个字的剪影。
黄显声将军和沈阳警察的枪声,虽未能挡住国土沦陷,却告诉世人:从第一天起,就有中国人选择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