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发现遗体下身有一个神秘的肉块,旁边还缠绕着三条素色的罗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秋天,江西德安县一处普通的工地上,几锹下去,铁器撞击青石板的回响,意外地让一扇历史的门缓缓开启,砖石下方,南宋时期的墓葬静静沉睡了七百多年,直到考古队员的到来才重见天日,泥土拨开,棺盖撬起,墓室内的景象令在场所有人屏息,不是骇人听闻的白骨森森,也不是残破的衣物与灰烬,而是一具保存惊人的女性遗体,岁月仿佛在这一刻凝固,灰褐色的皮肤依然带着弹性,指关节还能轻微活动,甚至连发丝都还留有柔顺的光泽,在南方湿热的气候里,这样的发现堪称奇迹。 墓志铭上只留下了“周氏”二字,配以“吴畴妻”这样的身份标记,具体名字已在历史烟尘中消散,吴畴的官职不算高,却足以让家中生活优渥,墓室规整,随葬品丰富,从雕花银盘到金耳环、碳化的小米谷物,无一不在诉说着家庭的殷实,南宋末年,家世和夫君的头衔几乎决定了女性一生的命运与规矩,墓室的砖石结构与陪葬的讲究,正是当时社会等级与家族荣誉的写照。 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分层揭开衣物,每一次触及,都是与七百年前生活的真实对话,最外层是一袭黄褐色长袍,丝罗织物柔软轻薄,铺展在灰尘中依旧隐约闪烁着过往的色泽,袍下的抹胸罗带,织工细腻,金褐色的底料上带着暗暗的纹路,真正令人侧目的,是下身那条宋代贵妇特有的开裆裤,许多人初见不免错愕,却正是这种独特的设计,满足了层层叠穿、腰带束紧后的实际需求,贵族女性日常足不出户,衣着繁复,开裆裤的存在是私密生活中的一抹聪明与从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农妇的窘迫,粗布麻衣难言舒适,生理期只能以草纸、芨芨草或旧布凑合,生活的阶层鸿沟在最细微的日常物件中就已拉开。 更为轰动的发现藏在衣物深处,三条素罗带,宽窄适中,织作极细,带身沾着斑斑暗红痕迹,现场的学者们认出,这正是古籍中记载的月事带,它由顶级丝罗制成,内层包裹着炒制过的丝棉,既吸水又利于杀菌,远胜于民间常见的粗布卫生带,这三条带子,不仅是中国考古首次实物印证古代女性生理期用品,更是阶层差异的实证,对比敦煌文献中贵族用药棉宣纸,农妇用芨芨草,宋代城市贵妇才能享受这样贴身的柔软与便利。 当遗体被轻轻移动,十四层丝棉褥子赫然显现,每一层都被暗红的血渍浸透,底部棉胎间还包裹着一块黑褐色的脱落组织,经鉴定,这是生产时脱垂的子宫组织,墓志铭记载周氏因急病而亡,结合现场种种迹象,难产导致大出血成为她去世的直接原因,出血止不住,产妇的生命在那个医疗极为有限的时代只能如风中残烛,南宋时期,稳婆的经验与草药有限,胎位不正或骨盆狭窄便是生死之门,再富贵的家境也难以逆转命运。 周氏去世时年仅三十五岁,身边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她的右手紧攥着一支桃枝,枝头缠着两个用丝线裹成的小粽子,桃枝自古有驱邪避灾之意,而端午粽子则寄寓着团圆和守护,她在最后的时刻,将所有的祈愿都握在掌心,期盼着阴阳两隔后还能与家人团聚,考古人员在福建、山西等地也有类似发现,女性墓主手握桃木梳、团扇或粽子,这些细节,凝结着古代女性对家庭、子嗣、命运的最大依恋。 脚上的裹尸布被解开后,露出一双畸形的小脚,骨头变形,皮肉紧绷,历经二十余年日复一日的缠裹,留下“三寸金莲”的苦痛痕迹,裹脚曾是贵族女性身份的象征,却也是一生行动与自由的桎梏,五六岁便要断骨缠足,长大后只能靠丫鬟搀扶缓步而行,社会对女性的规训,从脚到心,层层叠加,无处不在。 棺椁的防腐技术亦见匠心,药草、水银、生石灰、漆层多重加持,使得遗体在潮湿的南方得以完好保存,水银防腐虽有效,却也有副作用,宋代贵族流行服用含汞丹药求长生,殊不知汞毒反而可能加重产妇失血的风险。 三百多件丝罗衣物、金银首饰、陶器茶具、食物残渣,全部被精心安置在墓中,四季服饰、贴身内衣,成套发饰,甚至端午节刚过的粽子,都显现着生活的精致与讲究,衣橱里的罗带与绫绢,不仅展现了南宋上层社会女性的审美,也为后世提供了衣饰与生活方式的直接证据,福建黄昇墓中同样出土了开裆裤,说明这一习惯并非地域孤例,而是时代风尚的共鸣。 与这些物质繁华相对应的,是女性命运的沉重,难产、血崩、子宫脱垂几乎成为那个时代每一个母亲都可能遭遇的风险,月经带下的罗带血迹,丝棉褥子上的渗痕,都是女性身体负担与社会压力的实物见证,贵妇尚且如此,农妇的困苦更不难想象,南宋文献记载,田间劳作的妇女产后三天便下地插秧,终身病根者不计其数。 信息来源:北方网——江西九江发现古代女尸 肉身未朽肤色如初(组图)
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
青衫栀幽音
2025-09-23 15:52: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