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批乌克兰专家到华援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科技精英如今都怎么样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刚解体那会儿,乌克兰的日子不好过。 不少手握核心技术的专家,捧着铁饭碗却没饭吃,航天、军工、重工这些压箱底的领域,一下子没了资金周转。 中国这边正憋着劲搞建设,知道这些专家是宝贝疙瘩,就伸出了橄榄枝。 当时不少乌克兰专家拖家带口来中国,心里其实没底,不知道能不能站稳脚跟。 但来了之后才发现,中国给的条件是真实在。 不光解决住房,孩子上学、家人看病都有安排,最关键的是报酬,比在乌克兰时翻了好几倍,足够一家人舒舒服服过日子。 这些专家也没藏着掖着,把压箱底的技术都掏了出来。 在航天领域,有专家帮着咱们优化火箭发动机设计,让长征系列火箭的可靠性再上一个台阶;在军工方面,有人带着团队攻克坦克装甲的难题,让国产坦克的防护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就连造船业,也有老专家蹲在船厂车间里,手把手教工人怎么提升船舶的抗风浪性能。 那几年,中国不少重点项目里,都能看到乌克兰专家的身影。 他们白天泡在实验室、车间,晚上还会跟中国同事一起加班,有时候为了一个技术参数,能争论到半夜。 慢慢的,这些专家跟中国同事处成了朋友,也渐渐爱上了中国的生活。 有人喜欢四川的火锅,每次去成都出差都要拉着同事去解馋;有人迷上了北京的胡同,周末会带着家人去逛什刹海,还学会了用北京话跟小贩砍价;还有人在西安定居后,爱上了秦腔,甚至能跟着收音机哼上两句。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第一批来中国的乌克兰专家,大多已经年过七旬。 他们中的不少人,早就拿到了中国的永久居留证,把家安在了中国。 在沈阳,有位搞航空发动机的老专家,退休后没回乌克兰,而是在社区里开了个“技术小课堂”,给附近学校的学生讲航空知识,不少孩子都成了他的“小粉丝”。 在哈尔滨,一位曾参与重型机床研发的专家,跟中国徒弟合伙开了家技术咨询公司,专门帮中小企业解决设备升级难题,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也有一些专家,退休后偶尔会回乌克兰看看,但每次待不了多久就想回中国。 他们常说,中国早就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有熟悉的朋友,有习惯的生活,还有舍不得的烟火气。 这些年,中国也没忘了这些曾经帮过咱们的专家。 每逢春节、中秋,相关部门都会上门慰问,给他们送些年货、月饼;有专家生病住院,医院会开通绿色通道,安排最好的医生;就连他们的子女,在中国找工作、买房,也能得到不少便利。 现在,这些乌克兰专家的后代,很多都成了“中乌混血”,既会说流利的俄语、乌克兰语,也能讲一口地道的中文。 有人继承了父辈的事业,投身科研领域;有人则进入了商界、文化界,成了中乌交流的桥梁。 在上海,有位乌克兰专家的儿子,开了家乌克兰餐厅,不光卖红菜汤、基辅鸡,还会在店里举办中乌文化沙龙,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乌克兰的风土人情。 回望这三十多年,这些乌克兰专家来中国援建,不只是一场技术的传递,更是一段跨越国界的情谊。 他们带着技术来,带着诚意来,最后把心也留了下来。 而中国,用实实在在的待遇、真诚的态度,留住了这些人才,也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 如今,这些专家虽然大多已经退休,但他们当年留下的技术、培养的人才,还在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助力。 信源:网易新闻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
史鉴奇谈
2025-09-24 08:59:55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