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也要生娃!著名经济专家郑秉文直言:生不起孩子,可暂时求助亲戚朋友,应该往前看,抓住有效生育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有个说法在网上炸开了锅,一位著名经济学家郑秉文提到,年轻人不要因为没钱就耽误了生孩子,实在经济困难,可以暂时找亲戚朋友借点钱,先把孩子生下来,之后再慢慢去扛。 这句话一出来,立刻让无数网友议论开了。有人觉得专家提醒大家抓住生育黄金期是好意,但更多的人直呼“不接地气”,因为现实远比一句“借钱”复杂得多。 其实专家说的“生育窗口期”,本身没错。一个女性最适合生育的年龄,就那十几年。等到三十五岁以后,怀孕风险上升,身体恢复慢,错过了可能真的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经济的难处,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暂时的,靠时间、努力和积累,情况总会变好。但身体规律是自然法则,不会因为你没钱就停下脚步。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郑教授的提醒是有道理的。生育是等不起的事,不像买房买车可以拖一拖。可是问题的关键是,大家不是不懂,而是知道生娃意味着一场二十年的马拉松,光靠借钱解决不了。 有些专家喜欢用经济学的说法,把孩子比作“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意思是前期投入大,但回报期长。这么说虽然是学术角度,可听起来让人挺别扭。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血脉的延续。一个孩子带来的欢声笑语,能让家里更有生气,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也会让父母自己变得更成熟。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远比金钱价值更重要。 过去的年代,大家多生孩子,是为了“养儿防老”,也是为了对冲风险。那时候医疗落后、社会保障不完善,多几个孩子就多一份保障。 而今天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养儿的功能确实弱化了,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没意义。对很多家庭来说,孩子依然是支撑生活的精神力量。 可理想归理想,现实却是另一回事。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敢生娃,说白了就是“钱”压得太狠。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的育娲报告显示,把一个孩子养到17岁,平均要花53.8万元,要是供到大学毕业,接近68万元。 一线城市更吓人,上海平均要101万,北京也得93万,就算是农村,养到17岁也得花36.5万。更扎心的是,这个成本和家庭收入比一比,竟然是人均收入的6.3倍,是全球最高的。 这些数字可能抽象,拆开来看看就知道了。怀孕的时候,产检、营养品、婴儿床这些加起来上万。孩子出生后,奶粉一罐两三百,一个月就是上千。 尿布、体检、玩具书本,三年下来六七万跑不掉。等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又是择校费、兴趣班、辅导班,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到了中学和大学,费用更是直线上升。 而且,这还只是看得见的钱。还有女性的隐性成本,比如一旦怀孕可能影响工作,甚至中断职业发展。这种损失不是钱能直接算出来的,却真实存在。 正因为养娃成本这么高,所以专家说“借钱生娃”才会引发这么大争议。养孩子可不是买件衣服,一次借钱就能搞定的事,而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持续投入。 今天借了钱把孩子生下来,那明天上早教、后天买学区房怎么办?难道每一个阶段都去借? 更现实的是,现在亲戚朋友自己都压力不小。房贷车贷压着,老人要看病,孩子要上学。别说帮忙借钱,很多家庭自己都捉襟见肘。就算真借了,亲情债比金钱债更难还。人情要是没办法还上,亲戚之间的关系可能彻底闹僵。 所以很多人反对的,不是生孩子本身,而是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建议。问题的根本,不是靠亲戚兜底,而是要降低养娃的整体成本。 有人说,现在年轻人越来越自我,追求自由,不愿意被孩子绑住。话听上去没错,但很多时候,这种“不想生”其实是“不敢生”。 高房价让人背负几十年的贷款,职场竞争激烈,三十五岁焦虑笼罩在头顶。教育费用节节攀升,大家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明明喜欢孩子,可一想到现实账单,就只能忍住。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年轻人有没有责任心,而是社会环境有没有给他们底气。 其实国家层面早就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二胎、三胎政策陆续放开,各种育儿补贴、托育服务也在推。现在全国县级托育服务覆盖率达到98.5%,千人托位数有3.38个。一些地方政府给托育机构运营补贴,算是间接减轻家长负担。 这些努力方向没错,但对年轻家庭来说,感受还不够明显。比如托育费一个月几千,补贴几百块根本不解渴;女性就业保障虽然写在政策里,可在现实职场,怀孕等于被边缘化,这让很多女性不敢轻易要孩子。 郑教授的出发点或许是善意,他想提醒大家别错过生育的黄金期。但一句“借钱生娃”,远远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养孩子不是债务的开始,而应该是幸福和希望的延续。 真正能让大家下定决心生娃的,不是口号,也不是亲戚的钱包,而是一个能让家庭安心的社会环境。
借钱也要生娃!著名经济专家郑秉文直言:生不起孩子,可暂时求助亲戚朋友,应该往前看
傲世狂尊凌九霄
2025-09-27 00:22:58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