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1日,据BNS通讯社(波罗的海通讯社)报道:立陶宛新总理英加·鲁吉涅内承诺向中国施加压力,希望中国能回应立陶宛恢复两国关系的提议。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国际新闻的舞台,新上任的总理英加·鲁吉涅内8月才坐上总理宝座没多久,就甩下一句颇为“童趣”的狠话:中国再不联系我们,我们就要生气了。 听起来更像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告状,而不是国家领导人的正式表态,可仔细想想,这背后不是任性,而是焦虑——一种小国在大国博弈中被逼到角落的焦虑。 事情的根子其实不新鲜,早在2021年,立陶宛就顶着压力允许台湾当局在首都维尔纽斯设立所谓“代表处”,把中国多次的警告当耳边风。 结果显而易见,中国立刻把外交关系降级,双边贸易急速下滑。 从那以后,立陶宛在经济上一路下坠,出口到中国的额几乎砍掉九成,农产品和木材失去了大市场,铁路运输也因中欧班列改道而元气大伤。 可以说,当年那一个决策,就像是自己往脚上开了一枪,现在还在痛。 而鲁吉涅内的执政环境更不乐观,她虽然组阁成功,但靠的只是78票的微弱优势,执政联盟内部本来就充满矛盾,随时可能再一次崩盘。 政治上没有稳固基础,经济上又被掏空,外交上更是四处碰壁,她的“三重围城”,让人想起棋盘上孤立无援的棋子,看似还能动,其实每一步都危险。 在这样的局面下,新政府嘴上喊着要恢复对华关系,但立场依旧强硬。 在公开讲话中,他们不断释放所谓“诚意”,甚至承诺要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从代办级提升到更接近欧盟国家的水平,可一转头就在台湾问题上划出红线,坚称“代表处”不会改名,更不会关闭。 这种矛盾姿态,实际上是一种两头讨好的外交辞令:一方面安抚国内企业和经济界,回应他们频繁要求恢复合作的呼声,另一方面则继续维持政治上的硬气,不愿在原则问题上松口。 问题是这种“嘴上示好,手上不动”的方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善。 中国的立场非常明确,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立陶宛若想恢复关系,就必须在这一点上做出实际修正,而不是靠几句漂亮话糊弄过去。 为了填补对华关系断裂造成的经济窟窿,立陶宛只能更加紧地抱住美国和北约的大腿。 大手笔采购美制武器,积极参加“铁狼2025”这种大规模军演,一副全副武装、严防死守的姿态。 然而,这些军事动作花的钱比挣的还多,完全不能补上贸易损失的缺口。 结果是国库越来越空,安全感并没有增加多少,倒是让立陶宛在大国博弈中更加被动,就像被摆弄在棋盘上的小卒子,走得越快越被人利用。 其实,立陶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今年初,新任外长布德里斯就公开提出,要在北京设立一个正常运作的大使馆,言下之意就是不能再跟中国死扛到底。 早些时候,总统瑙塞达也承认过,当年允许台湾设代表处是一个“大外交错误”。 这些声音都表明,国内已经有人开始反思,意识到一味挑衅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会让自己陷得更深,只是新总理似乎仍沉浸在“强硬”的表象里,不愿意迈出真正的第一步。 回过头看,立陶宛今天的尴尬完全是自己选的路,原本一个小国在国际关系中最聪明的做法是谨慎,不轻易挑衅大国,不轻易表态,更不会主动去树立敌人。 可立陶宛却选择了与众不同,一次次在涉台问题上顶风作案,仿佛以挑衅为存在感。 这种短视的外交策略,也许能换来一时的关注,但代价却是经济凋敝、外交孤立、政治摇摆。 “生气外交”说到底,只是一种小国无奈的情绪化表达,它既不能解决困境,也无法改变现实。 真正能让立陶宛走出困境的路径,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到务实的轨道上来,尊重一个中国原则,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关系。 毕竟中国一直强调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机会并非没有,就看立陶宛敢不敢把那句“生气”换成一句真正负责任的表态。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在大国博弈的棋局里,情绪和小聪明都不是解题钥匙,立陶宛若要摆脱今天的困境,必须认清现实,抛开虚张声势的姿态。 否则,再多的“生气”喊话,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越走越难!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了。立陶宛新总理鲁吉涅内上任才
【232评论】【1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