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瑞士一名穆斯林女性因穿着布卡(一种罩袍)而被罚款100瑞士法郎(约合126美元),布卡在该国已通过公投被禁止穿戴。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期在瑞士,一张罚单正搅动舆论,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穿着布卡的穆斯林女性。 最初,她因为遮盖面部被处以一百瑞士法郎的罚款,大约一百二十多美元,本以为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处罚,却没想到当她拒绝认罚,声称这是“伊斯兰恐惧症”的体现时,事情反而升级,罚金直接涨到了整整一千瑞士法郎。 金额翻了十倍,风波也随之被放大! 要理解这桩事,就得从瑞士几年前的公投说起,2021年春天,全国举行了一场全民表决,问题很简单:你同不同意在公共场所禁止遮盖面部? 结果,支持票比反对票只多了一个小小的百分点,51.2%的人投了赞成,这一微弱多数,却足以把禁令写进宪法。 于是,从那之后在街道、商店、公交车上,布卡、尼卡布一律不许出现。 文件里当然也列了一些例外,比如宗教场所的礼拜,寒冷天气裹严实,或者狂欢节戴面具,但这些豁免并没能减弱外界对它的关注。 毕竟,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条法律最受影响的,就是那极少数选择穿布卡的女性。 在支持禁令的人看来,规则再清楚不过:在公共生活里,露脸是基本常识。 没有表情,没有眼神交流,人际互动就像隔着一堵墙,更别提安全考虑,警察也需要靠面部识别来判断身份。 他们甚至把布卡描绘成一种“压迫工具”,宣称禁令是为了女性解放。 听起来堂而皇之,好像站在道德制高点,但反对者有完全不同的视角。他们指出,整个瑞士真正每天穿布卡的女性,不到几十人。 这样的小群体,为何要用全国性的宪法修正来规范? 而且,瑞士刑法里早就规定过,强迫女性蒙面的行为属于犯罪,若说是为了防止压迫,那现行法律已经够用了。 这次罚款事件更让矛盾集中爆发,一百法郎的初犯罚金,本就不是天文数字,可当事人觉得不公平,提出异议后金额瞬间涨到一千。 批评者直言,这是“惩罚异议”的操作,换句话说,如果你顺从罚得轻,如果你抗争代价更重。 穆斯林社群里的组织立即发声,认为这是通过经济压力让少数群体噤声,还发动筹款帮受罚的女性应对开支。 这下,问题已经超出了单张罚单,变成一场关于宗教自由、法律正义和社会平等的三方较量。 放眼整个欧洲,这样的争论并不稀奇,法国早在2010年就立法禁止面纱,比利时、奥地利、丹麦也相继跟进。 欧洲人权法院在2014年甚至认同法国的做法,理由是“维护公共秩序”。 可与此同时,多个国际人权机构不断提醒:没有数据能证明戴布卡与暴力风险挂钩,过度管制反而可能激化社会对立。 在瑞士,历史上也有类似案例,2009年,全国通过公投,禁止清真寺新建宣礼塔,当时就引发国际非议,如今的布卡禁令,看起来正是这一逻辑的延伸。 更耐人寻味的是,禁令推行后,真正因为布卡而受罚的案例极少。 警方的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罚单其实给的是抗议者或者其他戴面罩的人。 可公众讨论的焦点,却牢牢锁定在穆斯林群体身上,这种“象征化”的效果,使得一条法律不仅在管行为,还在定义身份。 对一个以“中立”自居的国家而言,这无疑让外界多了几分质疑:所谓的安全与融合,到底是维护共同生活,还是借机排斥少数? 对于当事的女性而言,一千瑞士法郎的罚款绝不是小事,她是否会继续上诉,目前还未可知。 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桩事件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让人重新追问:当公共规范和个人信仰发生冲突时,法律应当站在哪一边?安全的确重要,可安全能否成为剥夺宗教自由的理由?性别平等的确珍贵,可平等是否意味着替女性决定她们能穿什么? 这一系列问号,正如罚单本身一样尖锐,瑞士社会必须回答,怎样在公共利益与个人选择之间找到那条不至于撕裂的平衡线。 否则,当一张罚单变成一场文化风暴,受损的不只是某个群体的权利,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信任与和谐。 当宗教自由撞上社会规范,个人选择遇到公共认同,这中间的界限到底该怎么划?你觉得瑞士的这笔罚款,罚得有没有道理?
据外媒报道,瑞士一名穆斯林女性因穿着布卡(一种罩袍)而被罚款100瑞士法郎(约合
叁号知识局
2025-09-27 12:08: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