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迪拜对媒体表示,中国是一个特例,特殊的事情就有特殊的处理! 2025 年 6 月的迪拜,正值中东贸易旺季,特朗普的这番表态从棕榈岛国际会议中心传出后,当天就登上了全球财经媒体的头条。 彼时他刚结束与阿联酋的能源合作谈判,面对围堵的记者,话题自然绕不开美国刚推行的 “全球贸易校准计划”。 这套计划对进口商品设置了 15% 的基准关税,还附加了 “技术转让审查”“数据本地化” 等非关税条款,全球已有 57 个经济体通过外交渠道请求豁免,可特朗普唯独在提到中国时,用了 “特例” 这个词。 这背后藏着美国贸易政策的现实困境。 2025 年 3 月,“全球贸易校准计划” 刚落地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曾放话 “所有经济体一视同仁”,可执行不到三个月就出现了裂痕。 对欧盟,美国靠汽车关税施压,迫使欧盟让步降低农产品进口壁垒;对东南亚小国,用纺织品配额威胁,轻松拿到数字服务税的减免承诺;可轮到中国,这套 “施压 - 让步” 的模式彻底失灵。 4 月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加征 20% 关税,结果国内光伏电站建设成本飙升 30%,中西部州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纷纷停工,州长们的抗议信堆满了白宫收件箱,不到一个月就不得不取消加征。 中国的底气,来自产业链与市场的双重硬实力。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达 31%,从芯片制造设备到新能源汽车电池,122 个工业门类形成了闭环。 美国企业早已深度绑定中国供应链 —— 苹果公司在华代工厂提供了其 75% 的产能,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超 95%,贸然加税只会让美国消费者承担成本。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 年 5 月,美国对华出口大豆同比增长 18%,半导体设备出口增长 22%,这些领域的美国企业多次公开反对对华贸易限制,甚至组建游说团常驻华盛顿。 特朗普在迪拜也没回避这一点,他直言 “过去对中国的关税措施没达到预期”,还提到 “中国的市场规模和产业链完整度,和其他国家不一样”。 这种直白的表述,其实是承认了美国贸易策略的局限性。 要知道,2018 年特朗普政府曾对价值 300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可最终结果是美国国内通胀率上升 1.2 个百分点,零售企业利润下降 8%,不得不分阶段取消。 2025 年的美国,经济刚从衰退中复苏,更经不起与中国的贸易对抗。 美联储的报告显示,若对华加征 10% 以上关税,美国核心 PCE 通胀率可能反弹至 4% 以上,这对刚回落至 3% 的通胀水平来说,无疑是巨大风险。 中国的应对策略也让美国没了 “拿捏” 的空间。面对 “全球贸易校准计划”,中国没有被动防御,而是主动扩大开放: 2025 年 1 月,进一步降低汽车、医疗器械等商品进口关税;3 月,新增 12 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5 月,与中东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将原油进口的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至 45%。 这种 “以开放破壁垒” 的思路,既巩固了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也让美国的单边施压失去了效果。 日内瓦 WTO 总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已成为 120 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这种广泛的合作网络,让美国很难孤立中国。 特朗普的 “特例” 表态,还有一层隐性考量 —— 美国在关键领域需要中国合作。 2025 年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在即,美国承诺的碳减排目标需要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支持;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中国的疫苗和医疗设备仍是重要供应源;甚至在中东局势上,美国也需要中国在能源定价和地区稳定上发挥作用。 这些领域的合作,让美国无法像对待其他国家那样,对中国采取 “极限施压” 的手段,只能选择 “特殊处理”,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分歧。 2025 年 7 月,也就是特朗普迪拜表态一个月后,中美贸易谈判团队在上海举行会晤,双方就农产品采购、半导体产业链合作达成初步共识,美国宣布暂停对中国稀土、锂电池等商品的关税计划,中国则同意扩大对美国牛肉、玉米的进口。 这次会晤的成果,正是对 “特殊处理” 的最好诠释 —— 不是美国对中国的 “特殊照顾”,而是基于实力对等的务实选择。 说到底,特朗普口中的 “中国特例”,本质上是全球化时代实力博弈的必然结果。 中国用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市场和开放的合作态度,打破了美国单边贸易规则的束缚,也让世界看到,大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不该是 “谁压谁”,而应是平等对话、互利共赢。 在迪拜这个连接东西方的贸易枢纽,特朗普的表态或许只是权宜之计,但它无疑印证了一个事实:中国早已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 “特例”。 信源:特朗普在迪拜对媒体表示,中国是一个特例,特殊的事情就有特殊的处理——今日头条
特朗普在迪拜对媒体表示,中国是一个特例,特殊的事情就有特殊的处理! 2025
高干评世界
2025-09-27 14:38: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