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的孟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片善心竟换来一场骗局。他花30多万元买的奔驰车,才开了一年,就被一位自称“姥爷病危”的朋友借走,结果对方不仅迟迟不还车,还编造出一连串谎言,最终将车私自抵押——而抵押价,仅仅4.7万元。 事情发生在9月15日。孟先生的朋友吴女士急匆匆上门,说接到家里消息,姥爷病危,想借车赶回去,并承诺当天下午5点前一定归还。孟先生素来重情义,一听是老人病重,二话不说就把车钥匙交了出去。谁知这一借,便开启了接连几天的“剧情反转”。 到了约定时间,吴女士并未现身。隔天,孟先生仍体谅对方家中可能有白事,不便催促。又过两天,吴女士发来消息,称姥爷去世,需帮忙料理后事。孟先生继续耐心等待。谁知随后她又改口,说车被自己的父亲开去办事了。 这时孟先生察觉不对,打开车辆定位一看,车子根本就没移动过,一直停在一所废弃小学里。他赶到现场,发现校园里停满了外地车辆,俨然成了“抵押车停车场”。面对质问,吴女士终于承认有问题,央求孟先生别报警,之后便失去联系。 报警后,警方迅速找回车辆并暂扣。调查显示,吴女士所谓“姥爷病危”纯属虚构,她以虚假理由借车后,转手就将这辆价值30多万元的奔驰抵押了4.7万元。孟先生既愤怒又寒心:“我从没想过,我拿她当朋友,她却拿我当傻子!” 从法律角度看,吴女士的行为已涉嫌违法。《民法典》规定,所有权人对其动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吴女士作为借用者无权抵押车辆,其抵押行为无效,孟先生有权要求返还。而若其行为被认定为诈骗罪,依据《刑法》第266条,将面临刑事责任。 当帮助变成利用,友情成了筹码,我们是否还应坚持善良?其实,真正的善意需带点理性——助人之前,多一层核实;借出重要物品时,留一份凭证。法律能追回一辆车,却修补不了被辜负的信任。在社会交往中,既要保持温暖,也要学会设置底线,这才是对真诚最好的保护。
河南平顶山的孟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片善心竟换来一场骗局。他花30多万元买的奔
用心的茂溪
2025-09-27 21:48: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