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周锡玮,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军队,唯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敢喊出这句口号,“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大声地喊,当着全世界的面大声地喊。 近期,国民党籍政治人物、前台北县长周锡玮的一番话在两岸引发广泛讨论。 在一场两岸交流活动中,他面对着台下众多听众,语气坚定地指出。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军队,唯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敢喊出‘为人民服务’这句口号,而且是大声地喊,当着全世界的面大声地喊。 这番评价出自一位熟悉两岸情况、长期主张统一的台湾人士之口,更添了几分分量。 要理解这句口号的重量,首先得看清说话人的视角。 周锡玮不是普通的评论员,他1958年出生,做过台北县长,还担任过媒体副董事长,更办过画展,既懂政治也懂民生。 多年来他常来大陆交流,2023年还在浙江公开盼着两岸旅游大开放,对两岸情况的熟悉程度远超外人。 在他看来,其他军队或许也有口号。 但没有一支能像解放军这样,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当成刻进骨子里的承诺,在阅兵式这样的国际场合坦然宣告。 这句口号的根源,要追溯到解放军诞生之初。 毛泽东早就明确说过,解放军是革命的队伍,完全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这是军队唯一的宗旨。 从那时起,这支军队就没把自己当成少数人的工具,而是扎进了人民的土壤里。 到了新时代,强军思想更是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这份初心不褪色。 这种从根源上确立的“人民性”,成了解放军最鲜明的印记。 理论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文字,而是融进行动里的准则。 在安徽安庆的乡村里,有支军民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着,里面既有民兵,也有空军和武警官兵。 而在2021年河南那场特大暴雨中,情况则严峻得多。 贾鲁河大堤出现管涌,战士们把尼龙绳绑在身上拴到树上,冒着被冲走的危险往缺口砸沙袋。 卫河决口40米,官兵们连夜筑起1.5公里长的沙袋墙,最终成功合龙。 这些场景里,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湿透的迷彩服和磨破的双手。 这份担当还延伸到了海外,2023年土耳其地震后,中国救援队带着设备连夜抵达,在零下的严寒里不眠不休搜救,成功营救出被困超150小时的幸存者。 在南苏丹,中国维和步兵营700名官兵全部获得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他们不仅巡逻维稳,还给当地学校送物资、开义诊,一年就捐赠了上万件援助品。 更让人难忘的是2011年利比亚撤侨,海军徐州舰劈开地中海的风浪,为搭载同胞的客轮护航。 舰上拉着“祖国海军向你们致以亲切问候”的横幅,甲板上的同胞们哭着挥手的场景,成了多少人心中的温暖记忆。 周锡玮说解放军“有纪律、身心合一”,这话一点不假。 和有些军队只是按任务要求行事不同,解放军的服务是发自内心的。 就像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说的,每次危险来临,最先看到的永远是迷彩绿,这就是最踏实的安全感。 这种认同不是凭空来的,对比之下更显珍贵,台湾省的军队服务于当局,而解放军却把“人民”二字刻在每一次行动里,成了大陆百姓最可靠的亲人。 在国际上见多了军事力量的各种形态,才更懂解放军的独特。 它的强大从不是靠冰冷的武器堆出来的,而是源于“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有了这份信念,战士们在洪水里能筑成人墙,在废墟中能挖出生命,在海外能撑起安全伞。 正如周锡玮所观察到的,敢大声喊出那句口号,是因为每一次呐喊都有无数行动在支撑。 当“为人民服务”的声音再次响起,它早已超越了一句口号的意义。 它证明军队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装备的先进,而是来自人民的拥护。 这种军民同心的磅礴伟力,才是最坚实的国防,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底气所在。
张亚中:你们开口卢秀燕,闭口卢秀燕,把卢秀燕都当“酱油”每个人都要“蘸”两下是不
【1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