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连射4枚核导弹,向全世界发出战争警告!向全世界释放准备开战信号。 据美国《防务新闻》26日援引美国海军消息称,9月17日至21日,美海军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从一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成功试射四枚未携带弹头的“三叉戟Ⅱ”D5弹道导弹,并称此次试射属于按计划开展的系列测试活动,旨在检验该武器系统的可靠性。 可要知道的是,“三叉戟Ⅱ”D5潜射洲际导弹自1989年服役以来,就稳居美国海基核力量的核心位置。作为美国“核三位一体”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著称。 该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12000公里,装备先进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单枚导弹可以同时攻击8至12个目标。 就以携带的W88核弹头为例,其核当量高达47.5万吨,当年的广岛原子弹不过1.5万吨,这也意味着仅一枚W88就有撼动整座城市的恐怖威力。 而且在精确打击方面,“三叉戟Ⅱ”导弹在首次服役时就已达到200米的命中精度,经多次升级后,其打击范围的误差缩小至90米。 这一性能也使其不仅能攻击军事设施,还能精准摧毁高价值目标,如军用指挥中心和固定发射井等。尤其是在首次突袭的背景下,这样的武器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 不过从历史上看,美国核导弹试射通常冠以“检验可靠性”的名义,用以向国内外保证其核力量的稳健。 但此次试射绝不是一次单纯的技术测试。毕竟4枚导弹同时发射的高调行动,在当前国际背景下更具有特殊含义。 而且试射的时间也从9月17日到21日,恰逢重要的国际会议,如联合国大会和一系列地区性安全磋商。 这使得导弹拋物线划过夜空的那一刻,不只是展示技术实力,更是释放威慑信号。这更有可能是针对近期中俄的军事动态。例如,中国刚刚测试了洲际导弹,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也频频在太平洋和北极沿岸巡航。 况且美军此次发射从“俄亥俄”级潜艇上发出,全程可覆盖欧亚大陆、美洲或太平洋目标,是对“一潜艇、全覆盖”战略优势的直接展示。 导弹虽然没有安装核弹头,但导弹的携带能力却昭示了它的实际杀伤威胁。这不仅仅是“秀存在”,更像是对对手明确宣称:“我的武器随时能用,并且已经准备好针对特定目标。” 而且“三叉戟Ⅱ”已服役数十年,但通过“生命延长计划”的升级后,其打击特性得到了全面强化,可以服役到2040年。 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内,三叉戟系列仍将是美国核威慑体系的核心。而此次试射,实际上也是在展示其现代化成果,目的可能是震慑潜在对手,巩固现有战略优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叉戟”导弹性能卓越,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其基础架构已近30年,尽管多次改进,却始终是对老技术的升级,难以与全球新兴导弹体系相抗衡。 例如,包括中国东风-41、俄罗斯的“撒旦”新型洲际导弹都逐渐具备末端变轨和灵活打击能力,美国的“三叉戟”系统恐难完全应对新形势下的挫败风险。 尽管看似是向中国、俄罗斯释放威慑,不少盟友也从中看出了美国的意图:这是在全力保住全球霸权,并非关注真正的国际和平。 这可能引发欧美关系的进一步裂痕;比如法国及部分北约成员国,早已有对美国核战略的抱怨。 虽然说试射本身“点到为止”,但是却为进一步升级对抗埋下了隐患。毕竟中俄等大国既能够察觉此次举动的挑衅性,同时也可能加速核技术和装备升级,形成新一轮的冷战式军备竞赛。 在美国试射4枚导弹后,世界是否会更加紧张?答案无人肯定。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事件,而是一场全球力量均衡博弈中的信号释放。 人类社会绝不能重蹈核战争的覆辙,也不能任由国家间的霸权争夺将全球拖入危机深渊。核试射背后,既有技术的比拼,更有对和平边界的摧毁风险。 和平从来不是一方的威慑,而是多方对话、理解和妥协所得。希望未来的“三叉戟”,能更多地成为平静海洋的守护者,而非掀起全球风暴的巨浪。 主要信息来源:环球时报--2025.09.26 关于美国连射四枚核导弹的报道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