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浙江绍兴,一男子干活回家后,看到墙角有半瓶“饮料”,刚好自己口渴难耐,就拧开瓶盖猛灌了一大口!可“饮料”入口的瞬间,男子就感觉喉咙像被火烧,原来,瓶子里装的是除锈剂,主要成分是连骨头都能化掉的氢氟酸! 据光明网9月27日报道,当时天气炎热,男子刚干完一天的活,正准备回家休息。刚打开家门,他便一眼扫到墙角放着一瓶“饮料”,瓶身透明,里面的液体乍一看就像冰镇矿泉水。这天他又渴又累,想也没想,拧开盖子就猛灌了下去。 几秒钟后,一种前所未有的灼热感迅速占据了他的喉部和胃部。他本能地捂住肚子,喉咙已经无法完整发声,只听见自己含糊地喊着:“好烫!烧得慌!”几乎同一时间,他蹲在地上,手扣着嗓子试图作呕,却只吐出少量液体。 这时候,他的妻子闻声跑了出来,看到男子瘫倒在地,嘴里呕吐物带着血丝,而那个被扔在一旁的“饮料”,正是她工作中用来除锈的化学药剂。 男子被迅速送往当地医院急诊科抢救。到达医院时,他的状态极为危急:血压迅速下降、呼吸微弱,脸色惨白,整个人几近休克。 医生在处理过程中发现,这瓶被误饮的“除锈剂”中含有多种高腐蚀性的化学成分,其中2%的氢氟酸和6%的氟硅酸盐最为致命。 在医院,男子的抢救过程十分艰难:不仅进行紧急除颤和呼吸支持,还需要通过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同时采用注射钙剂等方式,尽量稳定心脏功能。 由于中毒严重,抢救期间他的生命体征波动剧烈,短短几小时内已数次接近死亡边缘。 所幸医生团队经验丰富且抢救及时,最终男子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过十多天的住院治疗,他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才得以顺利出院。 这场危机看似偶然,但背后的隐忧却发人深省。毕竟氢氟酸的危险性不仅在于它的腐蚀性,更因其能迅速穿透人体防御系统,直接攻击内部器官。皮肤接触、吸入甚至小剂量摄入,都会引发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正常情况下,氢氟酸多用于工业生产,例如玻璃雕刻、珠宝加工、管道清洁等。但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这种化学成分可能隐藏于一些外包装普通的清洁剂、除锈剂中,因此极易被误当成无害物质。 尤其危险的是,氢氟酸即便接触面积不大,依然可以进入血液循环。根据统计,氢氟酸接触皮肤超出一个手掌大小,就可能因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以及内脏器官衰竭而致命。 而误饮者则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出现恶性心率失常、消化道大出血,错失抢救时机直接危及生命。 事实上,与此次事件类似的案例近年来屡见不鲜。就如前不久,杭州一名女子在散步时不小心踩破装有氢氟酸的废弃塑料瓶,被液体腐蚀了脚部皮肤。虽然第一时间送医抢救,依然因全身中毒不治。 而且从男子的误饮事件看,我国在某些行业及家庭场景中的化学品管理存在着明显漏洞。不少危险化学品被随意摆放,甚至缺乏任何警示标识。这些隐忧不仅威胁成年人的安全,更给儿童群体带来了更大的潜在风险。 专家指出,目前危险化学品监管中的一大漏洞,就是对出售环节和使用端缺乏全面管控。某些化学清洁剂以“散装”形式、低成本出现在市场,这种简易分装形式不仅降低了危险意识,还增加了误用的可能性。 此外,对于公众普及化学品知识的力度仍有不足。许多人听过硫酸的可怕,但不清楚氢氟酸的潜藏风险。这种认知误区增加了悲剧发生的几率。 误将“化骨水”当饮料误服的事件虽然结局幸运,但这份幸运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惨痛教训。化学品带来的风险隐患,不仅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监管,也需要全社会的重视。 每个普通的家庭,每个工作中有可能接触化学药剂的人,都有责任对危险化学品提高警惕,严格保管并正确使用。 我们应该汲取每一次悲剧性的事件,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危险就在我们身边,防护一定要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主要信息来源:光明网--2025.09.27 关于52岁男子错把“化骨水”当成冰饮料,一口气喝下半瓶!抢救过程惊心动魄的报道
浙江天台,53男子,被嫂子拉去为“过桥贷款”签字,遭银行经理与嫂子算计,背负40
【172评论】【1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