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到第三年,没人再指望谁“速胜”了。 战场僵持,经济疲惫,西方援助开始缩

剧海拾贝人 2025-09-29 19:34:20

俄乌战争打到第三年,没人再指望谁“速胜”了。 战场僵持,经济疲惫,西方援助开始缩水,乌克兰前线的士兵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俄罗斯的导弹库存还在持续消耗。 这时候,真正该想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接下来,世界该怎么过日子? 中国不是当事方,但比谁都更清楚这场战争的代价。 粮食价格涨了,化肥买不起,欧洲的天然气断了,亚洲的工厂订单也慢了。 我们没参战,但每一度电、每一桶油、每一粒小麦,都和这场战争绑在一起。 最近半年,事情有了微妙变化。 俄乌悄悄交换了战俘,乌克兰不再死磕“收复全部失地”,欧洲开始讨论“冻结现状”——不是认输,是认了现实。 中国特使穿梭于莫斯科和基辅之间,谈的不是立场,是核电站怎么不炸、人道走廊怎么开。 这不是中立,是务实。 你不能指望一个每天进口俄罗斯石油、出口工业品给双方的国家,去当道德裁判。 有人担心俄罗斯会“核威慑”。 确实,他们新部署了能打到美国的导弹,也把战术核弹搬到了白俄罗斯。 但核武器不是用来打的,是让人不敢打的。 普京不是疯子,他比谁都清楚,一旦真用,全球供应链崩盘,连他的盟友都得躲着走。 至于俄罗斯会不会垮? 可能性微乎其微。 国家机器没倒,老百姓日子再难,也没人敢在街上举牌反战。 逃走的80万人,是年轻人,是未来,但留下的,是体制的根基。 政权换人,不等于制度换人。 中国要做的,不是选边,而是筑墙。 墙里是能源安全、是供应链稳定、是不让战火蔓延到中亚和边境。 我们不吆喝谁对谁错,但悄悄把粮食、化肥、电力的备用通道一条条铺开。 这不是投机,是生存。 战争不会永远持续,但它的阴影会留下十年。 中国不需要当救世主,只需要当那个在废墟边缘,还能递水、递药、递通道的人。

0 阅读:0
剧海拾贝人

剧海拾贝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