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和美国同时宣布了 2025年9月29日,俄罗斯与美国同步宣布将于10月底启动新一轮外交磋商,核心议题是解决互相制裁下的外交机构运作难题。 “使馆工作人员正常运作”这一表述背后,是长达三年的外交僵局。目前俄罗斯驻美使馆编制从455人削减至不足100人,美国驻俄使馆更只剩80人。签证审批延迟导致外交官轮换困难,最极端案例有外交官任期延长至四年未轮换。 更敏感的是“被美国封存的俄罗斯在美房产”问题。2017年查封的6处外交设施中,包括旧金山领事馆、华盛顿贸易代表处等战略资产,总价值达6.4亿美元。这些房产不仅是实体存在,更是情报收集的前哨站,双方争夺实质是情报战延伸。 当前局面与1972年《领事关系公约》签署时的情景惊人相似,当时美苏在冷战高峰期为保障外交渠道,建立“不受报复原则”。 但如今情况更复杂——数字监控技术使传统外交特权受到侵蚀,无人机袭击使馆风险上升,网络安全争议层出不穷。 更贴近的先例是1986年美苏互相驱逐80名外交官事件,那次危机后双方用两年时间重建关系,但当前互信水平更低。此次磋商若失败,可能引发新一波驱逐潮。 最棘手的是人员身份认定。美国指责俄驻联合国代表团混入情报人员,俄罗斯则指控美驻莫斯科使馆人员从事颠覆活动。 解决方案可能参照冷战时期的“白手套”机制:设立特殊身份类别,限制活动范围但保障基本职能。 财产问题更难破解,被查封的俄方房产部分已改作难民安置点,法律上难以返还。可能采取变通方案:美方支付补偿金,或提供其他地块置换。但这种交易需国会批准,政治风险极高。 欧盟在此次磋商中扮演关键第三方,德国、法国驻俄使馆同样面临人员短缺,但通过“欧盟联合领事中心”维持基本服务。这种模式可能成为美俄参考模板:在第三方场地设立中立办事处,处理签证等基础业务。 欧洲2025年冬季仍需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但支付渠道受制裁阻塞。外交关系缓和可能重启能源对话,这为德国等国家提供斡旋动力。 特朗普政府面临国会强力制衡。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麦考尔已声明,任何对俄妥协需经国会听证。而2026年中期选举在即,对俄缓和可能被攻击为“软弱”,使共和党陷入两难。 2024年通过的《制裁强化法案》规定,解除对俄制裁需满足12项条件,包括从乌克兰完全撤军。这种刚性条款,使行政部门的谈判空间极小。 美国希望恢复莫斯科使馆的电子监听能力,俄罗斯则寻求重建在美的信号采集点。双方可能达成非书面默契:默许一定程度的低烈度监控,但避免公开挑衅。 更现实的是网络安全规则,2024年俄黑客攻击美国国务院邮件系统,导致双边通讯中断。双方需建立危机沟通热线,防止网络事件升级为外交危机。 外交解冻可能带动有限经济松动。目前美国企业损失的对俄出口订单达240亿美元,俄罗斯需要西方油气勘探技术开发北极油田。双方或同意开辟“人道主义贸易通道”,允许药品、食品等特殊商品交易。 美国主导的俄油价格上限机制仍是核心争议,俄罗斯要求取消上限,美国坚持维持压力。这种根本分歧,注定任何经济缓和都是有限的。 基辅政权存续仍是最大障碍,美国不可能在乌克兰未参与情况下与俄做交易,而俄罗斯视乌克兰中立为底线。双方在此问题上的对立,使任何外交进展都易被乌克兰危机吞噬。 美国考虑提供射程300公里的ATACMS导弹,俄罗斯则警告将部署战术核武器。这种对抗升级可能随时中断外交接触。 中俄关系成为美方计算因素,美国担忧对俄缓和可能促使中俄更紧密结盟,但过度施压又可能将俄彻底推向中国。这种战略两难,使美国对俄政策呈现矛盾性。 中国经济影响力亦成杠杆,俄罗斯对华贸易占比从2021年的20%升至2025年的38%,这种依赖使俄有动力改善与西方关系以实现平衡。美国可能利用这点,诱使俄罗斯调整战略取向。 10-12月的谈判可能产生三种结果:最佳情景是达成“外交特权临时安排”,互设人员上限但保障轮换;中等结果是部分解冻房产,但附加严格监控;最差结果是谈判决裂,引发新一波相互制裁。 最可能的是有限突破:在人道主义签证、外交官轮换等低敏感领域达成协议,但核心财产问题搁置。这种“半成品”式成果,可维持接触但不触及本质矛盾。 俄美外交突破可能重振多边机制。联合国安理会工作因外交瘫痪受影响,国际反恐合作出现漏洞。若双方恢复基本互信,可能在气候变化、疫情预警等全球议题上恢复有限合作。 但更可能的是分层合作:在低级政治领域互动,在高级政治领域对抗。这种“分裂模式”将成为大国关系新常态。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冲突往往始于小事失控。能坐下来谈领事签证问题,至少说明双方还保留着最低限度的理性。在乌克兰战火未熄的当下,这种看似技术性的接触,可能是避免更大事变的最后保险。 信息来源:俄美新一轮磋商可能会于10月进行 2025-09-29 08:28·界面快讯
就在刚刚 俄罗斯和美国同时宣布了 2025年9月29日,俄罗斯与美国同步宣布将
易云的世界
2025-09-30 09:45: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