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英伟达宣布了 9月28日,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黄仁勋表示,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发展迅速,目前仅落后美国“几纳秒”。这话一出,科技圈瞬间炸锅。 黄仁勋这句"几纳秒"的比喻,像一颗投入科技圈的深水炸弹,这位芯片巨头掌门人用最直观的时间单位,道破了中国芯片产业与美国差距的本质变化——从过去的代差追赶到现在的分秒必争。 五年前,中美芯片差距是以"代际"计算的。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中芯国际还困在14纳米,而台积电已量产5纳米。 但现在,中微半导体已突破5纳米刻蚀机,中芯国际实现7纳米量产,差距确实缩短到了"工艺窗口期"。 黄仁勋说的"纳秒"更指向芯片性能。英伟达H100芯片运算速度每秒32万亿次,而中国华为昇腾910达到每秒256万亿次,单看算力差距确实在缩小,但芯片的能效比、良品率等隐性指标仍有距离。 现代武器系统本质都是"芯片堆砌"。F-35战机搭载2000万行代码,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宙斯盾系统每秒能处理千万次运算,芯片性能每提升"几纳秒",就意味着导弹拦截反应时间缩短数毫秒。 更关键的是自主可控,中国歼-20战机已搭载国产相控阵雷达芯片,055驱逐舰的舰载系统实现全国产化。这种"软硬件协同"能力,比单纯追工艺更重要。 黄仁勋没明说的是设备差距,阿斯麦EUV光刻机仍对中国禁运,但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交付量产。在刻蚀、沉积等前道设备领域,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的产品线正快速追赶。 材料更是隐形战场,日本断供光刻胶后,中国南大光电快速推出替代品,纯度达到99.9999999%。这种基础材料的突破,才是缩短"几纳秒"的底气。 英伟达9万员工中38%是华裔,黄仁勋本人就是台湾移民。但近年情况生变,2024年清华微电子专业毕业生留美率降至11%,而2016年这个数字是82%。人才回流正在改变创新格局。 华为海思的薪资已超过英伟达中国区,中芯国际为顶尖专家开出千万年薪。这种"人才溢价"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 中国正在RISC-V架构押注未来。阿里平头哥推出首颗RISC-V服务器芯片,性能媲美ARM架构。这种开源架构避开了X86和ARM的专利墙,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换道超车。 军工领域更倾向自主架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发的"天枢"架构,已用于卫星导航芯片。这种专用架构虽然生态不如通用架构,但安全性和定制性更强。 美国制裁反而加快了中国芯片自主。华为手机拆解显示,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25%升至2024年的72%。长江存储的232层NAND闪存,比三星同类产品晚量产仅9个月。 更可怕的是产业链整合,从新疆的多晶硅到上海的刻蚀机,中国正构建完整内循环。这种体系能力,不是单点技术能比拟的。 中国军方是国产芯片最大客户,火箭军需要抗辐射芯片,海军需要耐腐蚀芯片,这些特殊需求催生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湖南国科微的宇航级芯片,已成功应用于北斗卫星。 军民融合更产生协同效应,华为的5G基站芯片技术,被转化用于无人机群控系统。这种军民技术双向流动,是美国不具备的优势。 芯片竞争本质是生态竞争,英伟达的CUDA平台聚集300万开发者,而华为的昇思MindSpore刚突破100万。这种软件生态的差距,可能比硬件更难追赶。 但中国有市场优势。全球70%的智能手机、90%的电视在中国生产,这种规模效应为芯片迭代提供试错空间。小米、OV等厂商已开始优先采购国产芯片。 2025年台积电将量产2纳米,中芯国际规划突破5纳米。这"一代半"的差距,正是黄仁勋说的"几纳秒"。但如果中国能在chiplet等先进封装技术上突破,可能实现性能追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量子芯片,中科大"悟空"量子芯片已实现512量子比特,与IBM的量子计算机差距缩小到两年内。这种前沿领域的并跑,可能重塑整个竞争格局。 黄仁勋的比喻之所以引发震动,是因为他道破了新时代竞争的本质——不再是大刀长矛的代差,而是精密钟表般的微秒级较量。在这种竞争中,持之以恒的投入比短期爆发更重要。 芯片产业就像马拉松,领先者每个纳秒的优势都来自长期积累。中国正在证明,通过战略定力和市场优势,后来者同样能在纳米尺度上实现超越。这场较量,才刚刚进入精彩阶段。 信息来源:中国造不出AI芯片?黄仁勋:仅落后美国“几纳秒” 2025-09-29 13:31·环球时报
快报,快报 英伟达宣布了 9月28日,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黄仁勋表示,中国在芯
易云的世界
2025-09-30 10:46: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