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K字签证,面向全球STEM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无需国内单位邀请或雇佣,可独立申请,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研、文化交流、创业及商务活动。 过去进中国搞科研、创业、教学,要么得有国内单位担保,要么必须是高级职称或者特别项目背景,现在这道门直接打开了。 谁都知道,全世界都在抢科技人才。 美国出H-1B,一年挤破头,抽签能抽中就谢天谢地,审查还越来越严。 新加坡搞E-PASS,走审批那一套也不容易。 欧洲国家对非本国人才签证基本冷冰冰。 这时候,中国把门敞开了,不管有没有在华雇主,不管有没有公司邀请,只要是STEM领域的青年人才,都能申请。 这不是工作签证,也不是留学签证。 它允许申请人来中国搞科研、办企业、搞教育培训、做文化交流,甚至开展商务活动,不设门槛设限,不压条条框框。 不要求必须进某个公司,不要求必须是哪个大学毕业,重点就一个:你是搞科技的年轻人。 说白了,这就是在全球招人,而且是抢在别人前面招。 根据政策说明,K字签证特别面向35岁以下的STEM青年,包括数学、计算机、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等热门专业。 博士硕士都行,有科研项目经验也行,哪怕没名校背景,只要有成果、有想法,就能递申请。 别的国家卡你学历、卡你户口、卡你工签,中国就一句话,欢迎来做事儿。 而且这签证不是一次性玩票性质的。 官方说明中提到,这类签证可以长期有效,初次批给六个月甚至一年,后续可以续签、换类别、变更身份。 比如进来后办公司了,可以变成企业居留。 找到了研究单位,也能转换成工作类长期居留。 这套机制就给了科研创业者充分的回旋空间。 很多国家搞科研签证,进来之后只能做一个方向,不能干别的。 在中国,K签证进来后,如果你想从教、想搞项目合作、想跑展会、想筹投资,都可以操作。 这点灵活性,是绝大多数国家做不到的。 现在中国出这个签证,还踩着点。 因为美国那边刚刚宣布上调H-1B签证费用,从申请费到雇主担保,全都涨价。 搞得一些在美国读书的STEM毕业生就犹豫了。 签证难、费用高、身份转不了,很多人都开始找第二选择。 中国这时候把K签证推出去,等于是给这些人一个现实方案。 你在硅谷写代码写烦了,来中国做算法。 你在欧洲实验室排不上项目,来中国做材料实验。 你有创业点子却在本国融资难,来中国对接产业链。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政策架子全搭好了。 申请路径也很清楚。 申请人可以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提交申请,也可以在入境前通过电子申请系统递交材料。 所需材料以学历、项目简历、科研成果为主,暂时不强制要求有中国合作方出具邀请函。 这对于一些自由研究者、小团队开发者、初创团队来说,就是直接松绑。 而且这种签证背后不只是政策层面推动。 中国本身现在也需要这类人。 全国各地都有国家级高新区,有创业载体、有孵化基金、有科技产业园区。 这些地方现在也缺人,缺有技术懂研发的年轻人。 过去总被说“用人要户口”,现在这套签证等于是打通第一道关口。 甚至有媒体透露,K签证持有者未来有可能直接接入一部分地方落户政策和人才引进机制。 有些人担心这类签证宽进严管,实际操作不通畅。 但现在情况是,不但通畅,而且效率快。 比如在北京、深圳、杭州这几个科技活动密集的城市,当地已经开始准备K签证的配套接收方案。 也就是说,不光能进,还能落地、能接项目、能找平台。 有人问,中国这样大范围招科技人才,值不值得。 观点很简单,值得。 这不是简单引人头,是引能力、引成果、引实战。 外国年轻人愿意来中国做研发、搞应用,那本质上对整个科技体系就是补充。 关键还不是抢别人剩下的,而是自己主动挑。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签证背后传递的态度。 不是拿条件去换某个人才,不是靠高薪挖高端人头,而是从制度上创造开放氛围,让人来了就能做事,不浪费时间,不受人情困扰。 这在全球人才竞争中,才是关键。 别的国家整天研究怎么锁门,中国选择敞开窗。 K字签证如果落实得顺畅,就不只是中国开门,也让很多被本国体制卡住的年轻人看到另一种路。 站在正义角度讲,技术无国界,人才不该被地理和政策死死绑住。 谁给平台、谁提供机会,谁就有资格成为科技新力量的聚集地。 站在中国立场说,这次主动出牌,很有勇气,也有底气。 不是非要和谁竞争,而是敢于承认世界需要交流,中国也需要年轻人。 K签证就是这么一个信号,讲得明白,做得痛快。 这步棋,值得下。 参考信息: 《我国将设立K字签证 鼓励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来华发展》·央视新闻·2025-09-30
中国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K字签证,面向全球STEM领域青年科技人才,
历史透视眼
2025-09-30 11:25:34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