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

历史透视眼 2025-09-30 12:10:38

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国外卖280万一台,这就是自主研发的价值。 很少有人知道,核磁共振仪这机器以前是被死死卡脖子的。 最早的时候,国产跟不上。 整机靠进口,核心零部件靠进口,连维修也得靠进口公司。 飞利浦、通用、日立、西门子这些国外厂商,把设备价格炒到天上。 进口一台 1.5T 的主流型号,报价普遍超过两千万。 还有的卖到三千万。 一台机器值不值这个价,其实都明白。 卖这么贵,只因为中国没得选。 关键不是外壳,是里面的核心部件。 比如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低温冷却系统。 只要有一个环节国产不了,就得受制于人。 进口设备装进医院之后,没完。 每年还要付高昂维护费。 一个小零件上百万。 想修个主机,等一个月都算快。 服务贵、周期长、备件慢,医院只能忍着。 国产设备做不出来,这账就得掏。 一直到这几年,局面才开始变化。 国内企业开始硬啃这块骨头。 像联影、东软、安科都投了不少钱,联合科研院所搞集成突破。 这不是外表组装,而是从系统底层架构开始动。 关键在超导磁体。 这块以前几乎全靠进口。 现在国产团队已经能自己做,而且稳定性不输国外产品。 梯度系统、射频系统、电源控制、图像处理平台也都逐步替代。 核心部件搞定之后,成本一下就压下来了。 过去进口设备三千万,现在国产设备中标价最低能到两百六十万。 不是贴钱卖,是确实把造价打下来。 关键这不是低配版。 现在国产 MRI 能做 1.5T、3.0T,甚至 5.0T 和 7.0T 的科研高场型也有了。 图像分辨率、扫描速度、系统稳定性都过得去。 国产出来之后,国外厂家立马降价。 原来卖三千万的,直接砍到两百八十万。 降价幅度超过九成。 这事不是第一次发生。 CT 做成了,进口 CT 降价。 超声做成了,进口超声降价。 今天轮到核磁共振,套路还是一样。 说明啥,说明以前卖那么贵,不是因为它值这个价,而是因为你只能买它。 现在国产能造了,它就不得不收敛。 国产核磁共振仪不光要造出来,还要能批量供货、覆盖全国、能维修、能升级。 现在来看,这些问题正在被一一解决。 价格下来了,医院也敢用。 以前买一台设备要审批三层,现在国产设备下沉到了地市级医院、县医院、民营医院。 大家有的选,市场活了。 技术方面也没停。 像国产 7.0T 核磁,已经进了部分高校科研实验室。 这类设备过去是高端科研的专属,现在也在国产团队手里落地。 说明不仅是能做,还能做精。 医疗设备这事,不是做一两台就叫突破。 是要批量,能用,能修,能撑住临床高强度运行。 这点国产现在基本能扛住。 当然,国产设备不能一味卷价格。 服务、软件、算法、图像清晰度、患者体验也都要同步跟上。 核心不是比谁便宜,而是让医院愿意买、医生愿意用、患者敢信赖。 现在很多医生已经说了,国产核磁没问题,用起来放心。 国外厂商降价只是表面,核心还是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的博弈。 你能做,他们就收敛。 你不能做,他们就漫天要价。 所以说,自主研发不是讲道理,是讲实力。 现在国产 MRI 全线打通,国外那套压价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过去买一台核磁,医院跟企业谈一年,价格高得离谱。 现在国产 MRI 一出来,价格谈判直接砍价。 别说三千万,连一千万都不敢喊。 这就是底气。 中国医疗装备不能全靠进口。 核磁这一战打出样子了。 从造不了,到全国落地,还让对手降价,这就是实打实的成果。 后面还有 PET-CT、高端介入机器人、手术导航设备,也都要走国产替代这条路。 医疗这块不能短板,设备不能老靠人家送。 得靠自己动手,自己推,自己用。 关键这条路走通了,患者才敢相信,看病才有保障。 医疗不能一边说惠民,一边设备靠高价进口。 能不能造出来,才是硬道理。 国产核磁走到这一步,靠的是科研靠得住,产业能落地,医院敢用,市场肯跟。 这套打法行得通,就不怕任何技术封锁。 以前一台三千万,现在两百六十万,降下来的不只是价格,更是底气。 自己能做主,谁也别想抬价讹人。 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真实价值。 参考信息: 《从3000万降到260万,国产的核磁共振仪为何能便宜这么多?》·上观新闻·2023-04-17

0 阅读:1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8

用户10xxx68

1
2025-09-30 16:39

3000万设备,公关费2500万。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