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俄罗斯这边的处境,真是到了没路可走的地步。自从俄乌冲突爆发,西方对俄的制裁是一环套一环,航空工业首当其冲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以前俄罗斯的民用飞机,像 SSJ100,发动机、航电系统大多靠进口,制裁一来,这些零部件直接断供,工厂说停就停。 后来他们咬牙把 MC-21 客机换上了国产的 PD-14 发动机,可国际适航证拿不到,国外市场全丢了,2024 年民用飞机交付量连一百架都不到,PD-14 发动机也就装了几十台。 发动机这东西是烧钱的无底洞,研发要花钱,维持生产线要花钱,技术员更得靠钱留住,没有持续的订单和资金回流,整个产业都得垮。 普京前段时间专门去彼尔姆的发动机厂督战,场面搞得挺大,其实就是急了,怕这个老本行彻底掉链子。 这时候中国成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不管是已经商业运营的 C919 单通道客机,还是正在研发的 C929 宽体大飞机,对重型发动机的需求摆在那儿。 俄罗斯手里的 PD-26 发动机,推力能到 26 吨,正好能匹配宽体客机和大型运输机的需求,是他们基于 PD-35 项目搞出来的核心家底,以前连想都别想往外拿。 现在副总理曼图罗夫主动开口,说愿意给中国供应 PD-26,还附带复合材料机翼这些关键部件,说白了就是想靠中国的订单续命。毕竟这发动机研发已经投了 28 亿美元,要是再找不到稳定买家,之前的钱全打了水漂,工厂停工、技术员流失的事儿就得成真。 更关键的是,俄方心里跟明镜似的,中国的技术追赶速度有多快,所谓的 “动力短板” 根本长不了。这些年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冲劲有目共睹,从航天发动机到舰载动力系统,都是从追赶到慢慢比肩。 就说航空发动机,C919 早期用的是美国通用电气的 LEAP-1C 发动机,但国产的 CJ-1000A 已经进入测试阶段,马上就能装到 C919 上替代进口。针对 C929 宽体机的 CJ-2000 发动机也在加紧研发,目标就是对标国际一流的大推力型号。 十年前中俄合作 CR929 项目的时候,俄方还想攥着技术当老大,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中国提建议就拖着,搞出 “双版本” 折腾项目,结果合作黄了,中国自己单干反而进度飞快。 现在俄方看清了,就算没有他们的 PD-26,中国该研发还是会研发,顶多就是多花点时间,等中国自己的发动机量产了,他们的 PD-26 连边角料都卖不出去。与其到时彻底失去市场,不如现在主动递橄榄枝,还能赚点实在的收益,这账谁都会算。 还有个绕不开的因素,就是西方的技术封锁把中俄逼得更紧了。美国总想用发动机卡中国的脖子,2025 年 5 月干脆暂停向中国出口航空发动机,威胁要断了 C919 的动力来源。俄方这时候突破限制供货,正好给中国多了个备选方案,避免产业链被掐断,相当于给西方的遏制策略泼了冷水。 对俄罗斯自己来说,西方把他们踢出了技术圈子,再守着以前的限制毫无意义,反而能借着给中国供货,巩固两国的战略协作关系。这种核心技术输出比单纯的政治表态管用多了,能快速拉近互信。 而且这种合作本来就是互利的,不是俄方单方面施舍。俄罗斯有技术积累,但量产能力和经济性不行,PD-14 发动机 2025 年计划才生产 30 台,工艺还有优化空间。 中国这边呢,有了俄方的发动机当备选,既能解短期的供应链之忧,也能给国产研发争取更充足的时间,就算以后不用 PD-26,现在多一个选择就多一分主动。 其实俄方以前不是没机会,只是那时候太算计,把一手好牌打烂了。当年 CR929 项目刚启动,俄方什么关键技术都想抓手里,设计权、航电系统、维修标准全要自己说了算,中国提改进建议就拖着,生怕技术被学走。结果折腾到 2023 年,项目没进展,信任先没了,中国干脆自己搞 C929。 现在西方制裁来了,俄方才想起中国的好,拿出 PD-26 来,可这时候中国的国产发动机已经快成气候了。要是早几年能平等合作,用中国的市场和资金养着他们的发动机产业,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 现在俄方的心态很明确,以前还怕技术泄露,现在知道中国的逆向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那儿,藏着掖着没用,反而会被慢慢超越。 不如主动合作参与到中国的市场里,就算以后中国实现全面自主,至少现在还能占据一席之地,甚至通过技术协作掌握点行业话语权。 毕竟全球重型发动机市场就那么大,等中国真正站起来了,格局就得重新改写,现在入局总比以后被彻底排除在外强。 说到底,俄方突破限制供发动机,就是看透了技术发展的规律,也摸准了自身和中国的现实需求。自己的产业要活命,就得靠中国的市场和资金;而中国的技术突破挡不住,晚卖不如早卖。
终于明白歼10C为何不好卖出去了?这是因为不少国家在等待土耳其仿制的歼10C。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