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

南风意史册 2025-10-01 11:50:56

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而当他到了晚年时,却申请数次,想恢复国籍。         “我终于回家了……”1981年,一列国际列车缓缓驶过鸭绿江大桥。年过半百的王兴复凝视着窗外愈发熟悉的景色,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当列车终于停靠在丹东站时,他踉跄着走下站台,双膝一软跪倒在祖国的土地上,泪水无声地浸湿了斑白的两鬓。   这一刻,他等待了整整二十三年!   1950年,年仅十九岁的王兴复随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战争结束后,当大部分战友凯旋归国时,他却因协助朝鲜重建而留在了这片浸染着鲜血与友谊的土地上。   在平安南道江东郡石岭村,王兴复遇见了当地姑娘吴玉实。她家的房屋早已在战火中化为废墟,两个哥哥为国捐躯,只留下她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王兴复时常前去帮忙修缮房屋、耕种田地,渐渐与这位坚韧善良的朝鲜姑娘相知相爱。   1958年,志愿军主力奉命回国。摆在王兴复面前的是一个无比艰难的选择:回国与家人团聚,或是为爱留在异国他乡。   当时军队明令禁止与当地女性通婚。若要留下,他不仅要退役,还必须放弃中国国籍。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挣扎,王兴复最终递交了“就地复员”申请。   审批过程异常艰难。申请材料在中朝两国多个部门间辗转往复,期间甚至惊动了外交层面。最终,在吴玉实母亲“我女儿心里只有一个中国人”的含泪恳求下,这份特殊的申请获得了特批。   婚后,王兴复先是在小学教书,后转至牧场工作。尽管生活清贫,他始终没有半句抱怨,用勤劳的双手默默支撑起这个特殊的家庭。   夫妇二人共养育了七个子女。每个孩子出生,王兴复都坚持给他们起中文名字,并不厌其烦地尝试为他们申请中国国籍。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带着孩子们仰望北方星空,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念诵:“我们的根,在中国。”   随着岁月流逝,王兴复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从1967年起,他开始申请恢复中国国籍,却屡屡受挫。   转机出现在七十年代末。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王兴复的回国申请终于获得批准。1981年,他带着妻儿,踏上了魂牵梦萦的归途。   回到辽宁海城后,当地政府为王家妥善安排了住房和工作。孩子们也被顺利安置到相应的学校与单位,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吴玉实起初不太适应异国生活,但在东北朝鲜族同胞的热情帮助下,很快融入了当地环境。她不仅学会了包饺子、写春联,还能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丈夫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她常常这样笑着说道。   晚年的王兴复很少提及往事,但每年清明都会去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志愿军纪念碑前久久伫立。他从未向组织要求过任何特殊照顾,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质朴与刚毅。   王兴复活到九十高龄,临终时特意换上那身珍藏已久的褪色军装。他的墓碑上简单地刻着:“志愿军老兵,魂归故土。”   这个曾经为了爱情留在异国的年轻人,用半生时间终于完成了归乡的夙愿。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代人的时代缩影,更是一个关于家国情怀与生命归属的永恒命题。   信息来源: 抖音百科|王兴复和吴玉实的爱情故事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0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