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华龙毅被美军战机击落,身负重伤降落在一个山头,就在这时,

可爱卡梅伦 2025-10-01 13:48:38

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华龙毅被美军战机击落,身负重伤降落在一个山头,就在这时,四架敌机突然一起朝他冲了过来! ​华龙毅早年叫阎童生,是山西定襄的满族人,1938年,他看着家乡被战火搅得不得安宁,二话不说就参加了八路军,跟着队伍从抗日战争打到解放战争,1948年4月入了党。 ​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空军,他主动报名,从扛步枪的老兵变成志愿军空军第4师12团飞行二大队的飞行员,开着米格-15守护长空。 ​1951年10月16日,天气恶劣,云层厚得看不清路,通讯设备也断了线,华龙毅执行空中预备队任务时,比战友先到了战区。 山头冷风跟刀子似的,吹得降落伞猎猎作响。华龙毅左腿被弹片削掉一块肉,血顺着飞行靴往下淌,一步一个红脚印。他刚解开伞扣,头顶就传来“嗡嗡”怪叫——四架F-86排成剪刀队形,俯冲下来,活像四只发现猎物的老鹰。子弹扫得山石乱蹦,火星子溅到他脖子上,烫得直咬牙。心里那团火却“噌”地旺了:想捡便宜?老子在地面也不是吃素的! 他拖着伤腿连滚带爬,钻进一条天然石缝。石缝窄,飞行夹克被刮破,露出里头的白背心,上头还印着“将革命进行到底”。枪没带,伞刀就是唯一武器,他反手握紧,心里盘算:真要被活捉,先拉一个垫背。敌机第一波没打着,拉升转弯,准备第二波。发动机轰鸣震得山崖直抖,碎石哗啦往他脑袋上砸。他眯眼一算,对方油料顶多撑二十分钟,拖时间就有活路。于是扯开破嗓子,用山西口音大骂:“兔崽子!有能耐下来单挑!”声音被引擎吞了,却骂得自己血热。 敌机第二轮俯冲更刁钻,子弹贴着石缝扫,打得碎石乱飞。一块碎片崩进他肩膀,他闷哼一声,反手掏出伞包里的小镜子——当侦察兵时学的招,镜子对准太阳,晃出一道刺眼白光,直射领头敌机座舱。对方被闪得一个激灵,飞机猛地抬头,差点撞上僚机,队形瞬间乱套。就趁这空档,华龙毅瞅准山背面的斜坡,抱头滚了下去,身体在乱石间磕碰,疼得眼前发黑,却成功脱离射击死角。四架敌机盘旋几圈,油料见底,只能悻悻拉高,消失云层里。山风重新静下来,只剩他粗重的喘息和血滴在石头上的“嗒嗒”声。 他拖着伤腿往山下挪,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半山腰遇见两个朝鲜老乡,背柴火,一见他飞行服上的红五星,立马丢下柴火架着他走。语言不通,就比划:敌人、飞机、砰砰砰!老乡懂了,一人背他,一人前面探路,歌声还哼起来《桔梗谣》。他趴在老乡背上,眼泪混着血往下淌,心里默念:这条命,是朝鲜老百姓捡回来的。后来转回志愿军野战医院,医生剪开他血透的裤子,里头掉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是他起飞前写的:如果我回不来,请把津贴寄给山西老家娘。医生看完,当场红了眼。 消息传回部队,大队长一拍桌子:“好小子,命硬!”可也下了命令:以后飞行员跳伞,必须带手枪,不能再赤手空拳。华龙毅养伤俩月,腿里还嵌着弹片,就一瘸一拐回机场,非要继续飞。地勤拦他,他指着天骂:“老子账还没算完!”于是,机场多了个“铁腿阎队长”,上飞机前,先往座舱里扔一块钢板:再被击中,钢板挡子弹,命在,飞机就得在。后来空战,他果真又击落两架敌机,那块钢板被弹片打得蜂窝一样,他却安然无恙,落地后,他摸着钢板乐:“山西老铁,比美国铝靠谱!” 战后,他当了飞行教官,每次带新学员,先讲自己这段“山头躲老鹰”。他说:“技术重要,胆气更重要,飞机是铁疙瘩,人是钢疙瘩,钢在,铁才能飞。”学员们记得最深的,却是他那句糙话:“真被击落,别学我光屁股跑,记得带枪,带镜子,带脑子!”笑声中,他把血与火的经验,塞进一代代飞行员骨头里。 我读到这段史料时,正挤在地铁里,耳机里放着《我的祖国》。旁边小哥刷短视频笑得前仰后合,我却眼眶发热:七十年前,那个山西后生,用镜子和太阳,晃瞎了敌人的眼,也晃醒了我——原来英雄不是电影特效,是血泡里打滚,是石缝里求生,是“老子不信命”的狠劲。今天,我们谈“硬核”,谈“燃”,其实都不如那块被弹片啃过的钢板硬核,不如他一句“账没算完”燃。 有人说,时代不同了,不需要拼命。可我觉得,拼命的方式变了——当年他用镜子晃敌人,今天我们用代码、用芯片、用实验室里的数据,把别人卡脖子的手晃开。精神这玩意儿,不分年代,只分有没有胆气去点亮。华龙毅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开飞机,而是如何在绝境里,把最后一丝光,变成胜利的火。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