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父母的嘴,就是孩子的风水”。这句话真不是玄学,它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总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呢?”,那这个孩子就会越来越笨;如果我们总跟孩子说“你做事太努力了”,那这个孩子就会越来越努力。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心理学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标签效应”在起作用。 什么是标签效应呢?就是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的时候,他就会在潜意识里做出自我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和标签内容趋于一致。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还不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完全建立在父母的反馈之上,那这个时候,标签效应就显得更加强大了。我们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身份认定,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向这个身份认定上面去靠。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吧。美国的心理学家来到一所非常普通的小学,对全校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试”。然后他们随机抽取了一份学生名单,郑重地告诉老师:“这些孩子是最具有发展潜能的天才,他们在接下来的学期里成绩会有飞跃式的进步。”大家注意,这些孩子只是被随机选中的,和刚才提到的那个测试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个测试只是一个障眼法。 然后,在他们后面的跟踪观察当中,奇迹就发生了。在8个月之后的一次复试中,这些被随机贴上“天才”标签的学生,他们不但在学习成绩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在智商的评分值上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而且他们的求知欲也变得越来越强,也更自信了,更愿意和别人主动交往了。 通过这个实验就可以得出结论:权威者,尤其是父母和老师,这些人的期望和标签就会像预言一样,引导着孩子成为预言中的样子。老师们在得到这些孩子是“天才”的暗示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在眼神、语气、提问的机会、鼓励的次数上,给予他们更多积极的心理反馈,还有这种更高的期望。这些微妙的积极的心理能量,就把这些普通的孩子真的推向了天才的成长轨迹。 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自己平常是怎么跟孩子交流的。我们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在给孩子下达“你是笨蛋”的这么一个判决。他的大脑里就会接收这个信号,并且进行自我改造:“哦,原来我是一个笨孩子呀,那我可能真的做不会这道题,我可能真的做不好这件事儿。” 然后,在孩子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会更容易放弃,因为“笨”成了他逃避努力最好的借口,他的行为完美地契合了我们给他定的这么一个负面的人设。 相反,当我们夸孩子努力的时候,那他就会给自己贴上一个“努力”的标签。他会觉得“我是一个努力的孩子”,然后他为了维持这个努力的形象,在以后面对各种挑战的时候,也更倾向于付出更多的坚持。 所以,我们在平常带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死死地盯着孩子进步的地方,哪怕孩子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进步,我们就可劲夸他,赶紧给他贴上一个好的标签。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进步真的会越来越大的。
放手这门课,妈妈永远不会及格。[哭哭]
【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