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台湾民调投票出炉!最让人震惊的那个数字,不是郑丽文的22.2%,也不是郝龙斌的20.5%,而是那个冷冰冰的,高达25.3%的“还没想好”!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投票结果,而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那些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的普通人:有人觉得选谁都一样,有人干脆觉得不用选。 一次次的承诺、一场场的争吵,换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更浓的失望。那些坐在台前喊口号的人,和在街头奔波的小摊老板,之间好像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 当信任被一点点耗尽,沉默就成了最响亮的回应。台湾社会的问题,不在于选谁做“领导”,而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相信“改变真的会发生”。 过去他们还会在投票那天热血,现在看着选票,心里想的更多是:再选也一样,一切都不会变。 这种冷感,其实不止是政治的问题,而是从上到下的疏离。从媒体、从政坛、到街头巷尾,那种“我们和他们不是一边人”的想法,已经深入人心。 政府在画理想的蓝图,而民众更关心下个月的生活怎么过。人心开始变得散,信任变得稀薄,再多的口号都掩盖不了空心的现实。 回头看历史,这样的状态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每当社会陷入循环的内耗,信任断裂,精英脱离群众时,结果往往都一样:方向感消失,大家都在原地打转。 政坛再喧闹,也掩盖不了那股无力感。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在海面上漂来漂去,没人知道它要往哪去。 那百分之二十五点三,其实是一种“我放弃回答”的悲哀。有人说是冷漠,其实是心太累。 那些沉默的人不是不知道自己活在困境中,而是一次次看清之后,才学会不再抱希望。信任的缺口越拉越大,能修补的机会也在一点点流失。 这种集体的迷茫,也许是台湾现在最大的危机。因为当越来越多人选择观望时,社会前进的力量就少了一大截。 没人相信领导,也没人相信未来,那么谁还能带着大家往前走?这种“还没想好”,不是犹豫不决,而是对体制彻底的失望。 从外面看,这个数字像是一记警钟。它提醒人们,当政治成了游戏,选民就会成为旁观者。当改变不再靠信任和共识,而是靠舆论和口号,就没有人能真的赢。 那百分之二十五点三的沉默,或许比任何批评都更刺耳,因为它代表的,是整个社会正在失去信心。 隔着海峡的人,会有一种复杂的感觉既不是嘲讽,也不是同情,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遗憾。毕竟,那片土地上生活着同样熟悉的面孔,说着一样的语言。 可此刻,他们的无声,也在提醒人们:一个社会最大的危机,不是贫穷,不是对立,而是当人们连“选择”的信念都没了,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赵少康又说了一通让人匪夷所思、气愤不已的话!赵少康说:我不是统派更不是支持统一
【197评论】【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