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么能聪明成这样!安徽,一男子见放假孩子光在家玩手机,不愿意出去运动,觉得这样对身体不好,于是突发奇想,让孩子去地里摘玉米,摘满1桶可以得2块钱,谁料效果竟出奇的好,孩子们都开始抢活干了! 据济南都市频道10月7日报道,这个国庆节,安徽的王先生家里跟很多家庭一样,都快被手机“占领”了。 他家有三个孩子,放假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一个个全扎进了手机的世界里,大的玩游戏,小的刷视频,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除了吃饭上厕所,眼睛几乎就没离开过屏幕。 王先生看着这一幕,心里是又急又愁,这天天这么盯着手机,眼睛能受得了吗?小小年纪就驼着背,对身体发育也不好啊。 刚开始放假那两天,王先生还能忍,想着孩子辛苦一学期,放假了放松一下也正常,可眼看着假期一天天过去,孩子们却丝毫没有要出门活动的意思,反而越来越沉迷。 他试着劝过几次:“别老玩手机了,出去跑跑跳跳,对身体好。” 可孩子们嘴上“哦哦”地答应着,身体却像粘在沙发上一样,纹丝不动,眼睛依旧死死盯着屏幕,说重了吧,怕伤了孩子自尊,引起逆反心理,说轻了吧,又不痛不痒,根本没用。 王先生心里明白,硬来肯定不行,必须得想个别的法子,这天,他走到自家地头,看着地里一片金黄的玉米,都已经熟透了,正等着人去收。 他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一个绝妙的主意冒了出来,他没有直接把孩子们从沙发上拽起来,而是笑呵呵地走过去,清了清嗓子,对三个“手机迷”宣布了一个新“项目”:“孩子们,家里的玉米熟了,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想请你们帮个忙,这样,你们去地里掰玉米,掰满一桶,我就给你们两块钱,上不封顶,多劳多得,挣多少全凭你们自己的本事!” 一开始,孩子们还有点懵,互相看了看,似乎没太把这事儿当回事,可当他们听到“两块钱一桶”、“多劳多得”的时候,眼睛里瞬间就有了光。 两块钱虽然不多,但这是自己能挣到的钱啊!最小的那个孩子最先坐不住了,扔下手机就问:“爸,真的吗?掰一桶就给两块?” 王先生肯定地点了点头:“当然是真的,爸爸说话算话。” 有了父亲的保证,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手机瞬间就不香了,三个人立马换上鞋,拿着家里的大桶,争先恐后地就往玉米地里跑,那架势,比平时抢着玩游戏还积极。 到了地里,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开始掰玉米,一开始可能还不太熟练,掰一个玉米棒子要费半天劲,但没人喊累,也没人说要放弃。 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他们也只是随手一擦,继续埋头苦干,那种专注和投入的劲头,是王先生在他们玩手机时从未见过的。 接下来的几天,王先生家的玉米地成了孩子们新的“战场”,他们不再惦记着游戏里的哪个关卡没过,也不关心短视频里又有什么新段子。 每天早上一睁眼,想的就是今天能掰几桶玉米,能挣多少钱,有时候为了抢一个大点的玉米棒子,兄妹几个还会开玩笑地拌几句嘴。 从一开始的单打独斗,到后来他们还学会了分工合作,一个人负责掰,一个人负责装桶,效率大大提高。 看着一桶桶金灿灿的玉米被运回家,再从爸爸手里接过那一张张带着汗水换来的零钱,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是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件事被发到网上后,一下子就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有位网友开玩笑说:“这招太高了!不过我猜,这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最后估计还是变成了游戏皮肤和装备。” 这条评论引来了很多人的点赞,大家纷纷表示,这太真实了,但马上就有另一位网友反驳道:“就算是买了皮肤又怎么样?关键是这个过程!孩子们动起来了,体验了劳动,知道了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这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就像这位网友说的,钱花在哪里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他们不再是那个只会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的“小懒虫”,而是变成了能够通过自己双手创造价值的“小能手”,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这种从亲身实践中得来的感悟,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王先生用两块钱的“小诱饵”,不仅成功地把孩子从手机屏幕前拉了出来,更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无比的劳动教育课。 这件事也给所有被“孩子玩手机”问题困扰的家长提了个醒,面对新时代的问题,堵和骂往往是最低效的办法,甚至会适得其反。 有时候,换个思路,用一种孩子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引导,效果可能会出奇地好,与其把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不如想办法让孩子发现比手机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位安徽父亲的智慧,不在于他想出了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计划,而在于他真正读懂了孩子的心,用“价值交换”这个最朴素的道理,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同时还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这或许就是教育的真谛——不是强制,而是引导,不是禁止,而是创造更好的选择。 信源:济南都市频道2025-10-7——安徽。孩子假期在家光玩手机,男子一招让孩子丢掉“手机”,爱上“户外劳动”。
人怎么能聪明成这样!安徽,一男子见放假孩子光在家玩手机,不愿意出去运动,觉得这样
鸿鹄浮歌
2025-10-08 14:36: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