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专家提出惊人建议:修建中-俄-美跨洲际铁路,将三国团结起来。 俄罗斯这边最近抛出个挺惊人的想法,政治专家卡拉加诺夫在圆桌会议上提议,要牵头修一条跨洲际铁路,把中国、俄罗斯、美国这三个大国连起来,路线打算从西伯利亚穿过去,再横跨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峡,这思路一下子就引发不少讨论。 这铁路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俄罗斯这边其实有现成的底子。早年间修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从莫斯科一直通到海参崴,总长9332公里,跨越8个时区,现在每天还有上千列客货列车在上面跑着呢。 后来苏联时期又修了贝阿铁路,从泰舍特站一直通到苏维埃港,4275公里的线路专门用来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资源,这两条铁路连起来,基本能构成新线路在俄罗斯境内的主干骨架,不用完全从零开始铺路。 不过最难啃的骨头得说是跨白令海峡那段,毕竟要隔着海洋把两块大陆连起来。但这事儿其实早几十年前科技界就琢磨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之前就说过,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打通白令海峡完全可行。 白令海峡最窄的地方也就80多公里,咱们国家早就有修长隧道的经验,重庆到兰州的铁路800公里里有600公里都是隧道,渤海湾125公里的海底隧道也已经规划完了,水下施工的技术早就过关了。 铁路运输本身是真划算,王梦恕算过账,火车运输的能源成本只占运费的1.9%,比飞机、轮船都省得多,要是真能通了车,从中国到美国走陆路可比现在方便多了。 光有技术还不够,得看三国愿不愿意凑一块儿干。中俄这边其实已经有过成功的跨境基建经验,黑河到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跨黑龙江索道都快建好了,总投资5.7亿,单个轿厢能装110人,单次过境只要几分钟,2025年7月就能试运行。 这种跨境项目的协调、建设经验,要是用到跨国铁路上肯定能派上用场。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特殊环境修路的技术实力,哈大高铁能在零下37度的高寒冻土区跑。 兰新高铁能扛住13级大风,西伯利亚那零下50度的低温和永久冻土层,用咱们的非冻胀填料技术和耐寒动车组装备完全能应对,这些都是经过实际检验的硬功夫。 从经济上来说,这铁路要是真修起来,三方都能捞着好处。西伯利亚藏着海量的森林、矿产资源,以前运出来得靠漫长的海运,铁路修通后就能直接运到中国加工,再把工业品卖到美国。 美国的农产品、高科技产品也能通过陆路更快进入中俄市场,比绕太平洋的海运省不少时间。 要知道19世纪沙皇修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是为了开发远东资源、巩固战略地位,现在这条新铁路本质上也是通过交通把资源和市场串起来,走的还是“铁路通、经济兴”的老规律。 话说回来,这想法再好,现实阻碍也不少。首先是轨距不统一,俄罗斯用的是宽轨,中美是标准轨,火车过国境得换车轮或者建双轨,这又是笔不小的投入。 更麻烦的是地缘政治那点事儿,现在俄美关系紧张,美国之前连俄罗斯的铁路导弹系统都逼着拆解,要让它跟俄中一起搞这么大的基建项目,短期内恐怕很难松口。 这么长的铁路得花多少钱?谁来牵头出钱、管维护,这些都是没解决的难题,王梦恕也说了,现在这事儿还只在舆论阶段,远没到具体规划的时候。 不过不管怎么说,卡拉加诺夫这提议确实点出了个关键——通过基建把大国的利益绑在一起。 西伯利亚的资源、中国的技术、美国的市场,要是真能通过一条铁路连起来,不光能省不少运输成本,说不定还能缓和点三国之间的紧张气氛。 就是这事儿能不能成,可不是单靠技术就能决定的,得看三国啥时候能放下分歧,坐到一张桌子上好好谈,毕竟修路容易,修通人心和利益的隔阂才难。
泽连斯基对俄罗斯放话称;停火谈判可以,但条件是俄罗斯必须赔偿一万亿美元,作为在战
【14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