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的胶东半岛,春风裹着海腥味吹进小碾村,13岁的陈敏学蹲在自家院子的

璐璐评历史 2025-10-10 19:29:10

1945年4月的胶东半岛,春风裹着海腥味吹进小碾村,13岁的陈敏学蹲在自家院子的老槐树下,捧着本卷边的日语课本小声背诵。 突然,院门外传来“哐当”一声踹门声,两个日本兵闯了进来,黄军装沾满尘土,军靴踩碎了院角的菜苗。“会说日语的小子,跟我们走!”矮个日本兵用蹩脚的中国话吼着,枪托直接顶在了陈敏学的后背上。 谁都没想到,这个被迫跟着日军走的半大孩子,后来竟凭着自己的机灵,不仅保住了命,还帮八路军武工队端了日军的临时据点。这桩发生在抗战末期的真实往事,藏着胶东少年在战火里的勇气与智慧。 1945年的胶东,虽已是抗战尾声,但日军仍在不少村镇设据点,烧杀抢掠没停过。陈敏学之所以会背日语,是因为村里的私塾先生曾被日军逼着教日语,“不教就烧房子”,先生没办法,只能带着孩子们认几个日语单词,没成想这天背诵时,被路过的日军探子听了去。 被枪顶着后背走出院子时,陈敏学看到母亲扑过来想拉他,却被高个日本兵狠狠推倒在地,额头磕在石阶上渗出血来。他攥紧拳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哭。私塾先生说过,“遇到鬼子别硬拼,保住命才能有机会”。 日军把陈敏学带到了3里外的张家店据点,据点里挤满了抢粮回来的日军和伪军。一个留着八字胡的日军小队长,用日语问他“附近有没有八路军武工队”、“村里藏了多少粮食”。 陈敏学心里清楚,武工队常在村东的芦苇荡活动,村里的粮食都藏在山后的地窖里,可他故意装作害怕得说不出话,只会重复“不知道”、“没见过”。 小队长恼了,抽出军刀拍在桌子上,刀刃寒光刺眼:“不说就把你扔进狼狗圈!”陈敏学吓得浑身发抖,可脑子却在飞快转。他想起前几天武工队的王叔叔说过,据点里的日军晚上要去村西的小河边打水,因为据点里的水井坏了还没修好。 “我…我见过穿灰衣服的人,在…在西边小河附近!”陈敏学故意结结巴巴地说,手指着村西的方向。小队长眼睛一亮,立刻让人备车,要带着5个日军、10个伪军,让陈敏学带路去“抓八路军”。 路上,陈敏学故意走得很慢,时不时“记错路”,把原本20分钟的路程拖了近一个小时。快到小河边时,他看到河边的柳树上挂着个红布条。 那是武工队的联络信号,说明附近有队员巡逻。他心里一紧,趁日军不注意,故意脚滑摔在地上,大喊着“有蛇”,吸引日军的注意力。 就在日军弯腰查看时,芦苇荡里突然响起枪声,武工队的王叔叔带着十几个队员冲了出来,手榴弹在日军队伍里炸开了花。日军没料到会有埋伏,乱作一团,小队长想掏枪,被王叔叔一枪击中胳膊。伪军们见状,纷纷扔下枪投降,5个日军被当场歼灭3个,剩下的2个被俘虏。 陈敏学趁机滚到路边的沟里,王叔叔冲过来把他拉到安全地带。“小子,好样的!”王叔叔拍着他的肩膀,递给他一个烤红薯。 陈敏学咬着红薯,看着远处被烧毁的日军据点,突然想起母亲,拔腿就往村里跑。到家时,母亲正坐在院门口哭,看到他平安回来,一把把他搂在怀里,哭着说“是武工队的同志说你救了他们,我就知道你能回来”。 后来陈敏学才知道,日军抓他,是因为据点里的翻译官得了急病,想让他临时当翻译,顺便套出武工队的消息,没成想反被他摆了一道。 这年秋天,日军宣布投降,陈敏学跟着私塾先生一起,把那本日语课本烧了,他说“以后再也不用学鬼子的话了”。 1947年,15岁的陈敏学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晚年回忆起13岁被日军抓走的经历,他总说:“不是我厉害,是那会儿老百姓都恨鬼子,武工队也保护我们,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这桩发生在胶东小村的往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战绩,却藏着最真实的抗战记忆:不是只有军人能保家卫国,一个13岁的少年,凭着勇气和机灵,也能在绝境中给侵略者致命一击。因为在那个年代,“保家”两个字,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参考文献 1. 胶东革命老区史料编纂委员会. 胶东抗战口述史(下册)[M]. 烟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 陈敏学回忆录:《从胶东少年到志愿军战士》[Z]. 威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WH-2018-045. 3. 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 烟台抗战史话[M]. 济南:齐鲁书社,2015. 4. 山东省档案馆. 胶东抗日根据地武工队活动档案(1944-1945)[Z]. 济南: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D-1945-021.

0 阅读:1
璐璐评历史

璐璐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