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8年前,特朗普就已经输了,只是他认为自己赢了! 2018年12月1日,

士气沉沉 2025-10-13 10:54:36

[微风]8年前,特朗普就已经输了,只是他认为自己赢了! 2018年12月1日,著名的孟晚舟事件,当时的美国总统就是特朗普。特朗普当时曾表示,如果孟晚舟案涉及国家安全或者中美之间的贸易谈判,他将进行干预;还称如果该案“对达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贸易协议有利”,他也将进行干预,甚至表示为了使中国接受美国的贸易条件,他可以释放孟晚舟。 这番话,将一个国家的司法程序赤裸裸地摆上了谈判桌,完全暴露了他那套根深蒂固的商业交易思维。在他看来,孟晚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张可以随时打出、换取利益的牌。然而,他算错了一件事:这副牌,他根本玩不起。 特朗普以为这是一场他可以随时叫停的牌局,却没意识到牌桌下的暗流远比他想象的要汹涌。美国用来构陷孟晚舟的关键证据,来自一家百年老店——汇丰银行。 这家银行为了摆脱自己因洗钱案被美国司法部追究的困境,选择了一条最便捷的自保之路:出卖客户。 他们将一份孟晚舟用以说明华为业务合规的普通PPT,经过一番“加工”后交给了美国,这份文件成了指控孟晚舟“金融欺诈”的核心证据。整个过程,汇丰银行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双面人”角色,一边与中国企业合作,一边悄悄向美国递上“投名状”。 特朗普政府或许为轻易获得这份“证据”而沾沾自喜,但他们没意识到,这种建立在背叛和谎言基础上的“胜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脆弱性。当一个大国需要依靠一家银行的背信弃义来发起攻击时,它的道义高地就已经塌陷了。 这场被特朗普视为“交易”的事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定点清除。其根本目的,正如许多分析所指出的,是为了打压华为这家在全球5G领域崭露头角的中国公司,维护美国的科技霸权。 特朗普以为,只要抓住了孟晚舟,就能扼住华为的咽喉,进而逼迫中国在更广泛的贸易谈判中让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限施压”策略,是他商业谈判中惯用的伎俩。 然而,他严重误判了对手的反应。中国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将孟晚舟事件定义为“针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迫害”,并动用国家力量进行营救。这不再是企业间的商业纠纷,而是上升到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层面。当一件事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任何商业交易逻辑都会失效。 接下来的三年,成了特朗普“交易”破产的漫长见证。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无理扣押了1028天,期间她始终没有认罪。而华为,在美国的多轮制裁下,非但没有倒下,反而加大了自主研发的力度,在2023年推出了搭载自研麒麟芯片的手机,向世界展示了惊人的韧性。 特朗普的牌不仅没能换来他想要的“史上最大贸易协议”,反而逼出了一个更加强大、更加自主的对手。 与此同时,那些配合这场“交易”的角色也开始付出代价。汇丰银行因为其背信弃义的行为,在中国市场声誉扫地,业务急剧下滑,大量中国企业终止了与它的合作,最终陷入了裁员和亏损的泥潭。这场看似精明的交易,最终让所有参与者都伤痕累累。 2021年9月,孟晚舟获释回国,美国司法部撤销了所有指控。这起事件以一种近乎狼狈的方式收场,宣告了特朗普策略的彻底失败。他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贸易让步,反而让世界看清了美国如何将司法工具化、政治化。 他以为自己赢了,因为他展示了肌肉,制造了麻烦。但实际上,他输掉了更重要的东西:信誉和道义。他让美国的盟友看到了其不可预测和自私自利的一面,也让中国彻底认清了,与美国打交道,不能抱有任何幻想。这种战略误判的后果,是深远的。 几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看到美国众议院代表团访华,强调要“加强沟通,避免误判”时,再回头看2018年特朗普的豪言壮语,更觉讽刺。当年那个想把一切都当成交易来谈的总统,留下的却是一个需要后人小心翼翼去“拆弹”的局面。他以为自己赢得了一场牌局,却输掉了整场游戏。 这种将国际关系视为零和博弈的思维,最终损害的是所有人。那么,这种以“交易”和“施压”为特征的外交风格,究竟是个例,还是大国竞争中难以避免的诱惑? 当一个国家习惯于将一切筹码化,它最终会不会发现,自己手中已经没有任何可以信任的牌?这或许才是孟晚舟事件留给世界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0 阅读:148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