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普京有罪的5名海牙国际法官如何了?其中3名已收克格勃通缉令 2023年那场震动全球的“逮捕令风波”,至今仍余音未了。当时,海牙国际刑事法院(ICC)一纸通告,把俄罗斯总统普京推上了“全球通缉榜”。 罪名是“非法转移乌克兰儿童”,这事儿当时在全球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但真正把这张通缉令拍板定案的,不是某个国家,也不是联合国,而是ICC的五位核心人物——四名法官和一位检察官。 而两年过去了,这五个人的下场却显得格外沉重。最新消息显示,已经有三人被俄罗斯正式列入通缉名单。 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通缉,而是克格勃背景的俄罗斯安全系统亲自下场,直接开出“红色通缉函”。 卡里姆·汗,也就是那位主导调查普京案的ICC检察官,现在成了俄罗斯的头号“眼中钉”。他是英国人,曾经参与调查卢旺达大屠杀和黎巴嫩哈里里遇刺案,履历很硬。 但这次,他碰了俄罗斯这个“硬茬”,就连他自己也低估了这纸逮捕令的后劲。 2023年5月,俄罗斯内务部正式把他列入通缉名单,理由是“滥用职权”。 和他一起被俄罗斯通缉的,还有意大利法官艾塔拉和日本法官赤根智子。 前者是黑手党案件的老手,后者则是ICC史上首位日本籍院长。两人本来在国际法界口碑颇佳,尤其是赤根智子,在东亚地区被视作“法治女性的象征”。但俄罗斯显然不吃这套,2023年7月,她也被通缉了。 赤根智子的情况更加棘手。她目前仍然在ICC担任重要职务,甚至在2024年牵头签发了对俄另一位高级将领的逮捕令。 这种“顶风作案”的硬气做派,让她在日本赢得不少支持,但也让她成为俄罗斯安全部门的重点盯防对象。 她已经完全不敢踏出欧洲,哪怕是参加联合国大会,也只能通过视频连线。 对于一个曾经频繁奔走于国际会议的法官来说,这种改变不啻于职业“软禁”。 有人可能会问,ICC不是有国际法律保护吗? 理论上是有,但现实比教科书复杂太多。ICC的权威,依赖于成员国的执行配合。 问题在于俄罗斯不是ICC成员,美国也不是。就连印度、巴西这些国家,也时常对ICC的“选择性执法”提出批评。 比如,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罪调查案就被搁置多年,这让很多国家对ICC的中立性心存疑虑。 这也正是俄罗斯敢于“通缉”ICC法官的底气所在。2024年,普京访问蒙古——一个ICC成员国,按理说应该被逮捕。 但实际上,他不仅平安访问,甚至还在新闻发布会上“调侃”ICC的逮捕令“就是一张废纸”。这场公开的“打脸”,暴露了国际法体系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感。 而这场风波的核心——那份对普京的逮捕令,其实争议也不小。当初ICC的依据是乌克兰政府提交的数据,指控俄罗斯在战争中“强行转移上万名儿童”。 但后来有非政府组织指出,实际数字可能在6000人左右。问题不在于数字,而在于如何界定“转移”的性质。 俄罗斯一方坚称是“人道撤离”,而ICC则认定是“非法迁移”。这场对定义的争夺,才是国际法庭真正的博弈核心。 回到那五位法官身上,他们的命运其实是整个国际司法环境的缩影。除了三位被通缉的法官,另外两位——哥斯达黎加籍的戈迪内斯和波兰籍的霍夫曼斯基,也没有过得轻松。 戈迪内斯是国际法专家,曾参与多项联合国调解任务,如今在出席会议时,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而霍夫曼斯基,作为曾经的ICC院长,虽然没有被通缉,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他已经被建议“避免前往东欧地区”。 ICC内部的办公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根据一份2024年的内部报告,因通缉令带来的安全压力,ICC的海外出差预算被削减了15%,不少员工开始申请调岗或离职。 有些法官甚至将家人转移到第三国,以防万一。一纸逮捕令,带来的不仅是司法风暴,更是对人身安全的持续威胁。 眼下,ICC仍然在海牙坚持运作,那张逮捕令也没有撤销。可就像那句广为流传的话说的:“法律的判决,不等于现实的执行。” 三名法官的通缉状态仍在延续,普京依然坐在克里姆林宫,新闻发布会上谈笑风生。 这个世界,依旧在用规则说话,但谁来执行规则,依旧是个问题。 这场关于正义与权力的角力,没有赢家。只有那些在风口浪尖上的人,还在默默坚持着自己的那份信仰。
裁决普京有罪的5名海牙国际法官如何了?其中3名已收克格勃通缉令 2023年那场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0-14 11:42:17
0
阅读: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