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们进行警告,中国的经济必须转向以国内需求为主导!10月15日,根据外媒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称,中国必须重新平衡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以国内需求为主导。IMF首席经济学家古林沙斯则认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建议中国当局重新平衡经济结构,转向可持续的内需驱动。 只能说,IMF 的批评显然没摸准中国经济的 “脉搏”,所谓 “出口熄火”“结构失衡” 更像是基于过时数据的误判,毕竟中国早就在内需提振和出口升级的赛道上双向发力了。 先说说被唱衰的出口,这哪是什么 “熄火”,分明是在换 “引擎”。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 585.9 万辆,同比增长 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128.4 万辆,插混车型更是暴涨 1.9 倍,欧洲街头跑的新能源车里,每三辆就有一辆来自中国。 再看光伏、锂电池这些 “新三样”,2024 年出口额直接冲到 1.2 万亿元,占外贸出口比重跃升至 15%,2025 年上半年还保持着 12.7% 的增速,成为外贸增长的 “明星选手”。 IMF 说制成品价格下跌、市场吸纳有限,大概是没看到海外经销商抢订中国新能源车的场面,那些搭载长续航技术的车型订单排到半年后,哪是吸纳能力不足,分明是产能都快跟不上需求了。 即便部分低附加值产品价格有波动,但高附加值产品的量价齐升早就让出口韧性拉满,这哪是 “熄火”,顶多算换了个更省油的 “涡轮增压”。 再看内需,这股力量早就成了经济增长的 “定盘星”,根本不用 IMF 提醒。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摆着呢,过去四年里,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 86.4%,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里八成多都是内需拉起来的,其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达到 56.2%,比 “十三五” 时期还提高了 8.6 个百分点。 刚过去的 2025 年春节,全国出游 5.01 亿人次,消费 6770.02 亿元,分别增长 5.9% 和 7.0%,这还是在春节假期纳入非遗后的首个假期,民众的消费热情肉眼可见。 日常消费更能说明问题,2025 年 1-4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1845 亿元,增长 4.7%,其中家电类增长 23.9%,金银珠宝类涨 25.3%,体育娱乐用品更是飙升 24.9%,连便利店销售额都涨了 9.1%,从柴米油盐到高端消费,内需的盘子越做越大。 更关键的是,中国从来没把出口和内需对立起来,反而让两者玩起了 “接力赛”。新能源汽车就是最好的例子,2024 年国内销量 1286.6 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 40.9%,连续 10 年世界第一,国内市场的庞大需求培育出了成熟的产业链,才有了出口时的技术优势。 而出口赚来的技术和资金,又反哺国内研发,让充电桩、电池回收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2025 年 1-4 月通讯器材类消费增长 25.4%,就是产业链联动的直接体现。 光伏产业更典型,国内的巨大装机需求让中国掌握了全球 80% 以上的光伏组件产能,出海后又把利润投入国内技术迭代,既赚了外汇又强了内需,这种 “内外双循环” 的玩法,可比 IMF 单一强调内需的思路周全多了。 对比全球经济版图,中国的表现已经足够亮眼。2025 年二季度美国 GDP 年化增长 3.8% 看似凶猛,但主要靠进口下滑撑场面,欧盟才只有 0.2% 的温和增长,而中国以 5.2% 的同比增速保持中高速,其中内需贡献率依然占据主导。 IMF 所谓 “令人担忧” 的前景,更像是没看到中国政策的务实性 —— 疫情时出口托底稳经济,复苏后立刻加码促消费,家电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精准发力,1-4 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比重达 24.3%,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 这种根据自身节奏调整的策略,远比听任外部指令要靠谱,毕竟中国经济的体量摆在这里,14 亿人的市场不是靠一句 “转向内需” 就能立刻重构的,而是要像炖高汤一样慢慢熬,现在这锅汤已经越来越香浓了。
在美国制裁之下,一些国际芯片巨头不能向中国出口芯片;可在中国的制裁下,这些国际芯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