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玻璃大王曹德旺捐款 100 亿元建设福耀科技大学之后,农夫山泉的钟睒睒又要捐赠 400 亿元筹建钱塘大学。 为什么这些富豪热衷于建大学呢,把这些财富发给员工和股东多好啊。 首先,建大学能解决 “根上的问题”,不是只缓解表面需求。 曹德旺做了几十年制造业,太懂行业痛点:很多企业想搞高端制造,就是招不到懂技术、能落地的人。 高校培养的学生,有的理论强但动手差,有的懂技术却不了解产业实际需求。 福耀科技大学特意搞 “校企联合培养”,让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学生直接参与福耀的研发项目,毕业就能对接岗位。 这种模式,短期分钱办不到,一旦形成良性循环,每年输出上千名专业人才,对制造业的推动是持续的。 钟睒睒的钱塘大学盯生命科学,也和农夫山泉有关 —— 饮用水、保健品行业需要基础研究,比如水质安全、植物提取技术,自建大学能为企业和行业储备长期人才。 其次,捐建大学影响范围更广,能跳出 “员工和股东” 的小圈子。 曹德旺把 100 亿分给员工和股东,受益的是几千上万人; 但福耀科技大学每年招几千人,十年就是几万人,这些人毕业后进各行各业,能带动整个制造业技术升级。 就像华为的华为大学,虽说是企业内部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服务华为,还流向产业链上下游,间接推了通信行业一把。 钟睒睒的 400 亿建大学,未来培养的生命科学人才,可能进医院、科研机构、环保企业,影响整个行业,甚至解决疾病防治、生态保护这些民生难题。 这种 “辐射效应”,直接分钱远远比不了。 再者,对富豪来说,建大学是 “长期责任”,不是单纯的 “财富分配”。 曹德旺不止一次说:“我赚的钱来自社会,最终要还给社会。 ” 他觉得,短期分钱能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但解决不了 “贫富差距的根”—— 很多人穷,是缺改变命运的机会,教育就是最好的机会。 福耀科技大学面向全国招生,不管家庭条件,成绩够就能上,对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是改变人生的跳板。 钟睒睒虽然低调,但从农夫山泉做公益的路子能看出来,他更倾向 “可持续的公益”,比如资助贫困地区教育、推水源地保护。 建大学就是把 “可持续” 做到极致,一次投入,长期产出,能让更多人靠教育跨阶层,比短期分钱更能从根上缩小贫富差距。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企业发展需要 “长期生态”,大学能帮企业搭这个生态。 福耀科技大学培养的工程师,未来可能进福耀,也可能创业开公司,成福耀的合作伙伴。 这些人会形成 “制造业技术生态圈”,推整个行业进步,福耀作为发起者,自然能受益。 农夫山泉筹建钱塘大学,研究生命科学和生态环保,不仅能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还能提品牌的社会价值,让消费者更认企业的理念。 这种 “隐性收益”,比短期分利更能撑企业长远发展。 要是只靠分钱留员工和股东,短期可能有用,但长期看,企业缺核心技术和人才储备,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当然,不是说直接分钱不好,很多企业也给员工发奖金、给股东分红。 华为每年拿利润的一部分分给员工,阿里巴巴也给股东分红,这都是企业该做的。 但曹德旺、钟睒睒这些富豪,选把更大笔的钱投教育,是因为他们看到了 “短期利益” 和 “长期价值” 的不一样。 直接分钱能拉短期消费,但消费完了,没技术和人才撑着,经济增长还是会碰到瓶颈; 建大学虽周期长,但培养出的人才、产出的技术,能成经济增长的 “长期引擎”,解决更多行业痛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福耀科技大学首批招生后,有学生说:“以前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现在知道,还能为行业解决问题。 ” 这种观念的改变,就是教育的无形价值。 钟睒睒的钱塘大学未来建成,可能也有学生因为这所大学,选了生命科学研究,解决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 这些价值,没法用 “短期消费拉动” 来衡量。 所以,这些富豪热衷于建大学,不是不懂直接分钱的好处。 而是他们更清楚,真正的财富不是一时的金钱分配,是能让社会持续进步的 “能力储备”。 100 亿、400 亿看着是巨款,但建成的大学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不断输出人才和技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远超过一次简单的财富分发。 这大概就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最好样子,也是富豪们选建大学的核心原因。 信源:新建大学,钟透露未来10年要捐400亿,要办1所中国没有的大学-小鱼儿会飞
我开始有点理解曹德旺了培养这么多年的接班人,说换就换了不是自己年龄大了,也不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