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交付一再推迟,压根不是技术卡了壳,而是海军在借着这艘船 “打磨” 下一代航母的标准答案,这种操作在咱们海军的装备发展里早有先例。 先看交付延迟这事儿,别以为是船厂掉了链子。辽宁舰从首次海试到入列间隔 1 年 1 个月,山东舰是 1 年 7 个月,都是顺顺当当按节奏来。 可福建舰 2024 年 5 月第一次海试,到 2025 年 5 月都已经进行第八次海试了,海事局一次次交通管制,央视也说海试在加紧推进,但入列的消息就是没落地。军事专家张军社早说了,这是因为电磁弹射技术太复杂,得花更多时间调试,不是搞不定,是要做到极致稳当。 要是真有技术问题,哪能一次次海试都达到预期效果?说白了,海军是故意放慢脚步,拿着福建舰当 “试验田”,每一次弹射、每一次动力测试都在攒数据,为的就是给后面的航母定规矩。 这套路在 055 大驱身上早就上演过。055 第一批次造完后,硬生生空了 3 年才开造第二批次,西方专家都猜是出了问题,其实是海军在实际使用中打磨设计标准。052C、054A 这些舰艇也都是这么过来的,新装备先造几艘试试水,好用、符合未来需求了再批量生产。 福建舰作为我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比 055 的技术跨度还大,自然更要多花时间验证。要是急着造第二艘,万一试出更好的方案,前面的不就成了 “过时货”?海军可不会做这种亏本买卖。 再说说为啥没必要造第二艘福建舰,核心是下一代航母的标准已经借着它摸透了,性能直接上了一个大台阶。福建舰满载排水量 8 万多吨,能装 60-70 架舰载机,电磁弹射故障率已经降到 0.3%,这数据看着挺亮眼,但跟美媒推测的 004 型比起来,简直是 “入门款”。 004 型满载排水量直奔 11-12 万吨,比美国福特级还大,飞行甲板面积相当于 3.8 个足球场,能塞 90-100 架舰载机,光是载机量就比福建舰多了近一半。 电磁弹射的目标更是降到 0.01 次 / 千次,接近零故障,这显然是在福建舰测试数据的基础上迭代升级的结果。有了更高级的目标,谁还会回头造福建舰这种 “过渡款”? 可能有人会问,常规动力带电磁弹射不是挺成功的吗?新浪军事早就算过账,电磁弹射的能量利用率是蒸汽弹射的 2.7 到 5 倍,常规动力完全扛得住,福建舰的动力系统测试也没出问题。 但海军要的是长远战斗力,核动力的持久性优势摆在那儿,常规动力再省油也得加油,核动力在反应堆寿命里能一直高功率运转,这对远海作战太重要了。 福建舰的常规动力设计,更像是为了验证电磁弹射这个 “核心部件”,等把弹射技术摸熟了,自然要配上核动力这个 “最佳搭档”,004 型大概率就是奔着核动力去的,福建舰的常规动力版本自然没必要再复制。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航母编队的配套标准也在跟着变。现在 055 大驱第二批次都开始上量了,一个船厂一年就能造 2-3 艘,未来盾舰下水可能重现 1 年 10 艘的盛况。 这些新批次的 055 肯定是按照未来航母编队的需求改的,比如供电能力、数据链协同,要是还造福建舰这种 “老标准” 航母,跟新驱护舰搭配起来说不定还得磨合,反而不如直接按新配套标准造新航母。海军这是在算 “总账”,不光要航母本身强,整个编队的战斗力都得拉满。 所以说,福建舰的延迟入列根本不是 “难产”,而是海军在 “精雕细琢”。它就像个 “技术探路石”,把电磁弹射、甲板布局这些关键技术的坑都踩了一遍,把数据都攒齐了,为的就是让下一代航母一出生就是 “满级号”。 既然 004 型的标准已经更上一层楼,排水量更大、载机更多、弹射更稳,甚至可能用上核动力,福建舰自然就成了 “独一份” 的试验舰,不会再有第二艘同款。 这种 “先试后造、精益求精” 的思路,比盲目量产靠谱多了,毕竟海军要的不是数量上的 “堆料”,而是能适应未来海战的真正王牌。
军迷被央妈惯坏了,一会不见新装备,就浑身不得劲,这不,福建舰电磁弹射刚成功不久,
【20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