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张恨水被迫结婚。他嫌弃妻子貌丑,却经常和妻子同房。不久后,妻子怀孕生下一个儿子,他却怒骂:真是晦气! 主要信源:(凤凰网文化——纵观张恨水的一生,有三个女人从始至终陪伴着他) 台北的雨季总是漫长,1967年的一个午后,张恨水在书房整理旧稿时,偶然翻到一张泛黄的婚帖。 帖上墨迹已淡,但"徐文淑"三个字依然清晰。 他轻轻摩挲着纸面,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1913年的安徽潜山,张家大院里张灯结彩。 18岁的张恨水穿着崭新的礼服,脸上却不见喜色。 母亲为他定下的这门亲事,他内心十分抗拒。 当时他刚经历丧父之痛,又逢学校解散,一心只想外出闯荡。 但孝顺的他终究拗不过母亲,只得应下这门亲事。 新婚之夜,红烛高烧。 当张恨水掀开新娘的盖头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平凡的面容。 媒人当初夸赞的"如花似玉"显然言过其实。 年轻气盛的他当即摔门而出,在院中的桂花树下枯坐整夜。 晨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也冷却了他对新婚的期待。 然而日子总要过下去。 渐渐地,张恨水发现这个名叫徐文淑的妻子虽相貌平平,却有着难得的贤惠品格。 每天天未亮,她就起床洒扫庭院,伺候婆婆起居。 她针线活极好,总能把破旧的衣物缝补得整整齐齐。 最难得的是,无论多累,她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 一年后的一个秋夜,徐文淑告诉丈夫自己有了身孕。 张恨水初闻喜讯,内心复杂。 他既期待新生命的到来,又为家庭的重担感到忧虑。 然而命运弄人,孩子出生当日,因接生条件简陋,婴儿不幸夭折。 望着那个再也不会啼哭的小生命,张恨水悲愤交加,脱口而出"晦气"二字。 这话与其说是埋怨,不如说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这次打击让张恨水下定决心外出闯荡。 他先后到过武汉、上海,最终在北京站稳脚跟,成为知名报人。 1925年,他将母亲和妻子接到北京。 这时的张恨水已在文坛小有名气,身边不乏才貌双全的异性。 但他始终尊重发妻,每逢重要场合都会带着徐文淑出席,并向朋友介绍"这是内子"。 1937年抗战爆发,张恨水将家眷送回老家避难。 此后二十年,尽管聚少离多,他始终按时寄送生活费,关心妻子的身体状况。 1958年,当得知徐文淑因车祸去世的消息时,已年过花甲的张恨水沉默良久,随后嘱咐长子务必妥善安排后事,将发妻安葬在张家祖坟。 晚年的张恨水常在庭院独坐,望着北方的天空出神。 或许他在回忆那个相貌平凡却心地善良的女子,回忆他们共同经历的岁月。 这段始于包办的婚姻,最终在时光的沉淀中,化作了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 纵观张恨水的一生,他的感情世界确实复杂。 但对待发妻徐文淑,他始终尽到了为人夫的责任。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张恨水也不例外。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张恨水晚年居住在台北时,书房里始终挂着一幅徐文淑的画像。 画中的她穿着朴素的布衣,面带温和的微笑。 每当有客人问起这幅画像,张恨水总会沉默片刻,然后轻声说道: "这是我的发妻。" 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了太多的故事。 张恨水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婚姻的真谛不在于开始的方式,而在于相处的过程。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维系婚姻的关键。 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至今仍然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13年,张恨水被迫结婚。他嫌弃妻子貌丑,却经常和妻子同房。不久后,妻子怀孕生
尔说娱乐
2025-10-17 11:47:42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