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木槿论事 2025-10-18 20:53:35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说尾款结清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讲实在的,外贸最怕什么?不是客户砍价,而是货发出去了,钱回不来了。那位在义乌做鞋的商家,正是怕这种事,而当一位印度客商只付了10%的定金,还开口要“货到孟买港再付尾款”时,他看到了风险。 这句话表面讲信用,本质却是把全部风险推给卖家,真要出了问题,鞋在印度,人在中国,跨境追款遥遥无期,最后只会变成:货没了,人也没影。   这不是小题大做,义乌商家和印度市场打交道多年,最熟悉对方的套路:低定金锁订单,货到港口挑刺压价,甚至直接失联。   更阴险的是,印度海关政策里有“弃货拍卖”机制——货物长期无人提货会被公开拍卖,买家反手低价回购。   表面是交易,实则是一种算计。   久而久之,商家们懂了:发完整货,是把刀递给别人。   发两千只右脚鞋,就是在这种泥潭里逼出来的“活法”,它不是玩笑,而是自保——货我给你,但我不给你完整使用价值。   手里只有右脚的鞋,买家既卖不了,也穿不了,这批货对他而言,不是资产,而是负担,尾款不付?可以,但你的仓库要多囤两千只废品。   这招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中断交易,也没有撕破脸,卖家依然履约,只是把“左脚”当成担保品。   对方想要拿到真正值钱的东西,就必须履行付款义务,这与其说是报复,不如说是“手工定制的信用条款”。   义乌商户为什么不直接用信用证、保险这些正规工具?不是不想,是用不上。   小微企业接触不到复杂的金融工具,订单金额不够大,客户资质不透明,打国际官司成本高到比货还贵,现实给他们留下的选择就两个:要么不接单,要么裸奔。   但他们用第三条路杀了出来:不拒绝交易,而是重塑交付结构。   这是一种“拆分使用价值”的策略——通过将完整产品切割成两个阶段交付,让交易回到对等位置,它让“货物控制权”重新握在卖家手中,打破了“货到即被动”的格局。   有人说这狡猾,可真正做过外贸的人都知道,这是在保命。   有人笑这事像段子,但真正懂行的人一句话点评:这不是耍聪明,这是活下去。   而义乌的“右脚鞋”战术之所以让无数外贸人拍手叫好,不是因为它狠,而是因为它精准。   它不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击,而是一套可以流程化、可复制的风控机制:不给完整功能,只给有限价值,这让买家保持焦灼,卖家掌握主动。   这类方法并不只出现在鞋业,卖灯的——先发灯壳,不给光源;卖家具的——桌板先走,桌脚留着;卖机械零件的——外壳可发,主电路板必须见钱才动。   它们构成了一种“半步交付体系”:不是拒绝你,而是让你必须先站稳,再往前走,表面粗犷,实际是商业智慧。   要知道,商家这样做并非好战,而是被“失信结构”逼出来的。   以往的教训太多:有人货发过去,对方拿汇率、政策、质量说事,硬生生压掉30%的尾款;有人等了半年追不到钱,亲自飞印度,见不到买家,还被保安反锁门外;更有人打赢了官司,却执行不了判决,只能认栽。   这背后存在三座大山:跨境追款时间长、法律成本高、执行力弱,对小微商户而言,谈理想太奢侈,现实只有两个目标:保本金,保现金流。   所以他们创造出这种“土办法”,在没有担保银行、没有国际律师、没有诉讼预算的情况下,自造一套“实物担保”。   当然,有人会批评这会破坏信任,但必须明白,规则必须建立在互信基础上,而不是让守信的一方永远裸奔,真正的商业信任,从来不是“盲信”,而是“建立在风控之上的安心”。   只有让失信变贵,诚实才变得划算,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守规矩的印度买家,反而主动愿意预付、缩账期——他们发现,只要守规矩,就能拿到最优惠的合作条款。   而小商户也有资格制定规则,过去外贸链条是“买家说了算”,如今义乌证明——只要掌握供货权,就有资格改交易结构。   商业文明,不只是大企业的规则,也可以由千万个小货柜、小提单、小工厂共同塑造。   从此以后,世界会记住:来自中国义乌的一只右脚鞋,它踢的不只是无良客户,更是踢破了那种只让卖家承担全部风险的旧秩序。   至于什么时候发左脚?——很简单,等对方学会先把钱付清,这不是段子,这是底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166

评论列表

乾隆是条狗

乾隆是条狗

1
2025-10-19 01:00

阿三最不讲信誉了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