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了快30个诺贝尔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贝尔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总有人爱拿诺奖数量比来比去,说谁的科技强谁的科技弱。可现实情况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诺奖多不代表科技就一定发达,诺奖少也不意味着科技落后,我们如今便利的生活和国家的强大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还有人说中国是“吃外国科学家的福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却本末倒置了。 咱们不妨学学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对于人类共同的科学成果,合理借鉴、好好利用这本来就没什么问题。就比如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不一样是为全世界造福吗,为何别人“借鉴”我们就可以,我们就不能“借鉴”别人了。 更何况,基础理论可从来没有什么“壁垒”,物理法则是客观存在于现实中的,是我们目前所无法改变的,它们被发现是必然的结果。 而获奖的科学家只是比绝大多数人先一步发现了这些足以改变世界的法则,他们的贡献值得肯定,但这并不等于这些法则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就像万有引力定律,就算没有牛顿,早晚也会有其他人发现,差别只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那些拿了诺贝尔奖的大拿们,也不是因为得了诺奖才被人记住的,而是他们发现的那些能改变世界的物理法则,才被人一直传唱。诺奖顶多是给这个结果“锦上添花”,却从来不是那个最重要的结果本身。 现在再来回看我们在航天领域的突破,哪一个不是靠的对基础理论的扎实掌握和我们自己的不断创新。从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科研人员的心血——他们要反复计算轨道,要攻克探测器的材料、通信等各种难题,这些成就可不是靠“吃福利”就能得来的。 不光航天,中国在高铁、5G、特高压输电等很多领域,都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些都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 诺贝尔奖对科学家个人对于世界的贡献当然是肯定值得尊重的,但它终究只是一个奖项,没办法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科技的综合实力,更体现不出一个国家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 判断一个国家科技强不强,关键要看它能不能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能不能搞成像探月探火这样的重大工程,能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些实实在在的贡献。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用一个又一个的实际成果,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
连德国媒体都看明白了。他说,不是中国的科学家拿不到诺贝尔奖。是中国的科学家,
【176评论】【1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