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莫迪的"石油罗生门":谁在忽悠谁? 这场美印之间的石油闹剧堪称现代外交的黑色幽默。特朗普5天前信誓旦旦宣称莫迪承诺不再购买俄油,却拿不出任何会谈记录;莫迪政府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任由事态发酵成国际笑话。双方这番操作,把国际政治的虚伪面具撕得粉碎。 印度官员的缄默态度最值得玩味。面对特朗普的"承诺说",新德里选择装聋作哑——既不敢得罪正在提供七折原油的俄罗斯,又不敢硬怼挥舞50%关税大棒的美国。这种"薛定谔的承诺"状态,完美展现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用模糊应对强硬,以沉默化解危机。 特朗普的愤怒表演同样充满算计。明知印度不可能放弃打折原油,却偏要演这出"被背叛"的戏码,真实目的是为下一步加税制造借口。关税从25%飙升至50%的威胁,表面是针对俄罗斯,实则敲打的是印度"战略自主"的野心——美国要的不是印度站队,而是乖乖当个提线木偶。 更讽刺的是经济现实。印度炼油厂设备专为俄油设计,转换油源需数十亿美元改造;俄罗斯提供的乌拉尔原油比布伦特原油每桶便宜15美元,仅2023年就为印度省下240亿美元外汇。这些冰冷数字面前,所谓"价值观同盟"显得如此苍白。莫迪政府心里清楚:国家利益远比特朗普的面子重要。 这场闹剧最终演变成"两个演员的巅峰对决"。特朗普需要维持"能让盟友听话"的强人形象,莫迪要展现"独立自主"的大国领袖姿态。当"特朗普赢学"遭遇"莫迪赢学",世人看到的不是领袖的智慧,而是国际关系中最原始的丛林法则:利益至上,演技为辅。 子弹还在飞,但已无人关心真相。这场石油罗生门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当代国际政治中,谎言不必被揭穿,只要足够有用;承诺不必被履行,只要足够好听。至于被夹在中间的印度老百姓要为50%关税多付多少油钱,那从来不是政客们考虑的范畴。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