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一天,朱德在延安赶集,他看到集市上都是卖破旧家什、农具、牲畜的人,朱德吃惊:情况不妙! 1940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延安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日军占领华北大片土地,国民党军队又在陕甘宁边区周围设置重重封锁线,切断了外界的物资供应。 朱德从前线回到延安后,立即着手解决最紧迫的粮食问题,为加强边区防务,他调回王震的三五九旅,这支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部队有1万多人,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粮食。 一个周末的上午,朱德来到延安的集市,平时热闹的集市现在显得冷清,以往卖蔬菜瓜果的摊位空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卖锄头、犁铧等农具的摊贩。 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老乡在变卖耕牛和家具,一位老农告诉朱德:“实在没办法了,家里断粮三天了,只能卖牛换点粮食。”另一位大娘正在卖纺车和织布机,她说准备投奔关中的亲戚。 朱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老百姓开始逃荒,如果人口流失,根据地的基础就动摇了,他当即决定必须找到解决粮食短缺的根本办法。 回到司令部,朱德摊开陕北地图,手指停在延安东南50公里处的一片空白区域。“这里叫什么地方?”他问身边的参谋。 “南泥湾,当地人也叫烂泥湾。”参谋答道,“那里几十年没人住,全是荒山野岭。” “荒地不一定就是坏地。”朱德决定亲自去看看。 几天后的清晨,朱德带着几名战士骑马前往南泥湾,山路崎岖,马蹄溅起的泥水弄脏了军装,但朱德全然不在意。 在一处山坡上,朱德下马查看土质,他抓起一把泥土仔细观察:土质呈深黑色,捏在手里很松软,还能闻到淡淡的草腥味。 “这土看起来不错。”朱德对随行的当地向导说。 向导点头:“这片地原来是湖泊,后来干涸了,土确实肥沃,就是太偏僻,没人愿意来。” 考察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穿越一道山沟时,朱德脚下一滑,滚下了两米多深的沟底,警卫员赶忙下去搀扶,发现他脸上被树枝划了几道口子。 朱德站起身,拍打掉身上的泥土,却兴奋地说:“你们看,这泥土粘性好,颜色深,肯定能种出好庄稼。” 为了确保开垦的科学性,朱德请来边区政府的农林专家。专家组在南泥湾采集了2000多种植物标本,分析了土壤成分和气候条件,最终形成报告:这里适合种植小麦、谷子、土豆等作物。 1941年春天,三五九旅正式开进南泥湾,起初不少战士有想法:从战场下来本想休整,没想到要拿起锄头种地。 朱德召集干部会议,他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老百姓养活我们,我们保卫老百姓。现在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我们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 第二天天刚亮,朱德就出现在开荒现场,55岁的他挥动铁锹,和年轻战士一样挖土刨根。中午休息时,他的手掌磨出了血泡,但依然坚持下午继续干活。 战士们被感动了,王震对部下说:“总司令都这样干,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开荒的第一年遇到了不少困难,缺少农具,战士们就用刺刀当锄头;没有种子,就派人到几十里外的村庄购买;不懂农业技术,就请当地老农当顾问。 经过三年努力,南泥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1年开荒1.1万亩,收获粮食1200石;1942年扩大到2.7万亩,产粮3000多石;1943年实现粮食自给;1944年开荒面积达到26万亩,产粮3.7万石,不仅满足了三五九旅的需要,还向其他部队提供了余粮。 除了粮食,战士们还种植蔬菜、养猪养鸡,过上了相对充裕的生活,许多外地人听说南泥湾的变化,纷纷前来定居,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人丁兴旺的新村庄。 南泥湾的成功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为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力更生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依靠科学规划和艰苦奋斗,也能创造出改天换地的奇迹。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与其坐等外援,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身边寻找突破口。 朱德和三五九旅官兵用三年时间,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永不屈服的奋斗精神。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6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