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整治贪官最厉害的皇帝,杀了15万贪官,600多年,陵墓无人敢盗,毛主席对他都是赞不绝口! 朱元璋的童年过得相当艰难。元朝末年,安徽凤阳一带灾荒连年,他的父母和大哥都饿死了,17岁的朱元璋只能到皇觉寺当和尚,后来连寺庙都养不起他,只好外出化缘。 这段讨饭的经历让他深刻体验了底层民众的疾苦,元朝官吏层层盘剥,朝廷下发的救济粮食经常被克扣一空,真正到老百姓手里的少得可怜。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立即着手整治贪腐,他制定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标准:贪污60两银子就要处死,要知道,60两银子在当时大概相当于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 更狠的是执行方式,朱元璋创造了“剥皮实草”的酷刑,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来,里面塞上稻草做成标本,然后挂在衙门口警示后任,这种做法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朱元璋还编写了《大诰》等法律文书,详细规定了各种贪腐行为的处罚标准,他要求全国每家每户都要学习这些条文,鼓励百姓直接举报贪官,甚至允许民众绑架贪官到京城告状。 在反腐这件事上,朱元璋绝不讲情面,他的女婿欧阳伦是驸马,因为走私茶叶牟利被发现后,朱元璋二话不说就把他给杀了,皇室身份丝毫不能保命。 洪武十八年爆发的“郭桓案”更是震动朝野,户部侍郎郭桓等人贪污税粮,朱元璋一查到底,最终处死了3万多人,整个案件涉及的赃款折合成粮食有2400多万石,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税收的一半。 还有著名的“空印案”,各地官员为了办事方便,预先盖好印章带着空白文书进京,朱元璋认为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舞弊,一口气杀了上万名官员。 在朱元璋31年的统治期间,因贪腐被处死的官员确实数量庞大,根据史料记载,前后被处理的贪官达到数万人,其中被处死的就有万余人,整个明初官场为之肃清。 但即便手段如此严厉,朱元璋晚年依然发现贪腐问题“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早上刚处理了一批贪官,晚上又有人顶风作案,第二天早上又要继续处理。 这种现象说明,单纯依靠严刑峻法并不能根本解决贪腐问题,制度建设和教育引导同样重要,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朱元璋选择了最直接也最见效的方式。 朱元璋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明孝陵,这座陵墓有个特点:600多年来从未被盗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要知道,历代帝王陵寝能保存至今而不被盗的屈指可数。 明孝陵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设计,整个地宫是横向凿山建成的,墓道弯弯曲曲,而且铺设了大量碎石和流沙作为防盗措施,盗墓者即便找到入口,也很难顺利进入墓室。 另外朱元璋出殡时采用了“十三城门同出棺材”的疑兵计,同时从南京十三个城门抬出棺材,让人搞不清真正的棺材从哪个门出去,这也增加了后人寻找真墓的难度。 明孝陵的墓道设计也很有特点,整条神道呈S形,这在中国古代陵寝中比较少见,一般帝王陵墓的神道都是笔直的,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但朱元璋却选择了弯曲的设计。 有学者认为,这种设计反映了朱元璋务实的性格,直线神道需要拆迁大量民房,而弯曲的神道可以绕开钟山上的一些重要建筑和地形,既节省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从建筑技术角度看,明孝陵开创了明清两代帝陵的基本格局,后来北京十三陵的规制都参考了明孝陵的设计,可以说它是明清帝陵的鼻祖。 现在的明孝陵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人们在欣赏古建筑艺术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位传奇皇帝留下的历史启示。
明朝初期,一位臣子上奏惹怒了朱元璋,被判死刑。临刑前,朱元璋翻阅死囚记录时,看到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