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论造谣还得BBC,近期BBC的主持人在节目里说:英国被偷的手机都卖到了中国,

波览历史 2025-10-25 10:55:11

果然论造谣还得BBC,近期BBC的主持人在节目里说:英国被偷的手机都卖到了中国,每部被偷手机能卖4000英镑。     BBC又一次凭借其“创意叙事”成功吸引了舆论目光。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信誓旦旦地宣称英国每年数万部被盗手机最终流向中国黑市,每部售价高达4000英镑,并暗示中国人购买这些手机的目的是窃取英国人隐私。   这事弄的,怎么能小嘴一张就是胡诌呢。   手机盗窃确实是英国社会的顽疾,伦敦警方数据显示,2024年该市手机被盗数量突破8万部,平均每天超过200部,伦敦也因此被称为“欧洲手机盗窃之都”。   但BBC刻意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这些手机的流向具有明显的多元性。警方破获的案件显示,被盗手机约三分之一流向阿尔及利亚(因为苹果官方在北非零售点稀缺),另有约20%流向中国大陆,7%流向香港,其余则分散在东欧、非洲等地。   BBC却将复杂跨国犯罪链条简化为“中国独家接盘”,这种选择性报道显然别有用心。     还有那所谓“4000英镑天价手机”的说法。路透社2022年调查指出,伦敦黑市上被盗iPhone拆解零件后平均价值仅150英镑,即便部分手机在中国市场能卖出较高价格,也主要源于二手需求而非“信息价值”。   BBC刻意忽略技术现实:苹果和安卓设备具备远程锁定功能,一旦机主报警,手机大概率变“砖头”,伦敦警方也承认九成被盗手机无法重新激活。   若真如BBC所说中国人能轻易破解并提取数据,那苹果和谷歌的安全体系岂不是形同虚设?     而且英国警方之前就破获过一起跨国手机走私案。一名女性通过“查找我的iPhone”功能在希思罗机场仓库定位到自己被盗手机,警方顺藤摸瓜查获近900部准备运往香港的手机,最终摧毁一个年走私4万部手机的犯罪网络。   该团伙成员包括保加利亚、阿富汗、印度籍嫌疑人,赃物经香港中转至多地,整条链条与“中国主导”毫不相干。   BBC却对案件细节视而不见,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将“黑锅”强行按到中国头上。这种看似将英国治安困境包装成“中国威胁”,实为转移矛盾。     英国手机盗窃猖獗的根源在于其本土社会治理失效。警方因26亿英镑预算缺口计划裁员2000人,低级别犯罪破案率不足1%,甚至受害者提供实时定位后警方也常拒绝出警。   内政部官员坦言,部分罪犯因“偷手机利润高于贩毒”而转行。这些问题背后是警力缩减、监控薄弱、司法惩戒力度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但BBC宁愿编造“中国间谍剧”,也不愿审视本国制度缺陷。     回顾BBC近年报道,从炒作“华为窃密”到编造“新疆强迫劳动”,其套路高度一致:先虚构一个道德沦陷的“中国反派”,再通过情感化语言激发观众恐惧,最终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善恶对立”。   例如2023年BBC炒作“中国间谍案”时未审先判,结果今年9月英国检方因证据不足撤诉,两名被告无罪释放。   这种操作背后是西方媒体长期受意识形态驱动的惯性,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维持“西方受害、中国侵略”的叙事闭环。     值得深思的是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当Meta因隐私违规被欧盟罚款12亿欧元时,BBC未显同等“正义感”;而一部大概率变砖的被盗手机,却被渲染成“中国窃取隐私”的工具。   这种选择性愤怒暴露了其报道的实质:不是追求真相,而是服务政治需要。正如网友所言,“只要扯上中国,点击量就有保障”。     BBC的报道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战。通过重复、情感渲染与标签化,它试图在受众心中建立“中国=威胁”的条件反射。   但谎言终究难以闭环。当观众发现4000英镑的手机价格远超中国市场实际售价,当技术专家指出远程锁定功能让隐私窃取沦为笑谈,BBC精心编织的叙事便不攻自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