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欧盟已忍无可忍,中国再不卖稀土,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10月23日

波览历史 2025-10-25 11:55:09

马克龙:欧盟已忍无可忍,中国再不卖稀土,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10月23日布鲁塞尔欧盟峰会的闭门会议上,法国总统马克龙面对中国即将生效的稀土管制新规,他明确呼吁欧盟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一“核选项”,直言中方的管制是“经济胁迫”,欧盟的耐心已到极限。   马克龙口中的“核选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指的是 2023 年底正式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允许欧盟对目标国采取加税、限制采购、切断资本流动等极端措施,被外界冠以“贸易核弹”的名号。   然而这颗“核弹”从诞生至今从未真正引爆过。   回溯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加征钢铝关税时,欧盟也曾高调宣称要动用这一工具,最终却在谈判桌上妥协。   俄乌冲突爆发后,面对俄罗斯的能源反制,欧盟内部再次传出启动法案的声音,结果依旧不了了之。   两次不了了之的背后,藏着同一个答案:欧盟根本承受不起法案启动后的反噬代价,这次针对中国稀土的威胁,不过是历史的重复上演。   马克龙敢喊出这话,还是没看清现实。   在欧盟的工业体系里,稀土是绕不开的关键材料。电动车的驱动电机、海上风机的核心部件、甚至战斗机的制导系统,都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的支撑。   现在欧盟工业里的这类材料,几乎全靠从中国进口,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研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三家德国主流车企因为稀土供应延迟,不得不临时缩减电动车生产线,直接影响了近两万辆汽车的交付量。   这种依赖不是短期形成的,过去几十年里,欧盟享受着中国稀土带来的低价红利,却始终没有投入精力搭建自己的供应链,如今管制收紧就急着喊“胁迫”,未免太过双标。   欧盟不是没尝试过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之前他们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签了原材料合作协议,还拉着G7国家搞“稀土联盟”,想建一条“去中国化”的供应链。   德国大众甚至提前给澳大利亚一家稀土企业打了1.2亿美元,资助对方扩建工厂,结果这家工厂要到2027年才能投产,而且就算建成,提炼出来的稀土纯度也达不到高端制造的要求。   瑞典有个稀土矿因为环保评估争议,投产时间一推再推,最早也要到2035年才能用上。   更尴尬的是G7提出的“价格上限”计划,他们想给稀土定个交易价格,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定价权,全球九成以上的重稀土加工产能都在中国手里,没有中国参与的定价,不过是自说自话。   和欧盟的被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稀土管制不仅是对外界制裁的反制行动,也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必要保护。   毕竟稀土开采和提炼对环境的破坏极大,过去几十年中国为了供应全球市场,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现在规范出口流程,不过是补上资源保护的功课。   而且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优势,早已不只是资源本身。全球大部分稀土提纯的核心技术都握在中国手里,美国有家知名的稀土企业花了七年时间研发提纯技术,良品率还是比中国企业低三成,成本却高出不少。   这种技术优势不是靠封锁得来的,而是长期投入研发的结果,欧盟想绕过中国建立供应链,光有资源没有技术,根本行不通。   对于马克龙的放话,德国总理默茨虽然表面上说可以讨论,背地里德国企业正忙着和中国稀土企业签长期合同,巴斯夫更是直接警告政府,要是真启动“核选项”,他们的化工生产线可能会因为供应链中断而停工。   匈牙利、希腊这些东欧国家的态度更明确,他们常年接受中国投资,清楚和中国对抗没有好处,根本不愿意为了法国的政治野心牺牲自己的利益。   要知道,《反胁迫工具法案》的启动需要所有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现在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马克龙的“核选项”不过是喊给外人听的口号。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做法,就更能明白中国的管制合情合理。澳大利亚作为铁矿石出口大国,曾经也对铁矿石出口进行过规范管理,没见哪个国家说这是“经济胁迫”;沙特等中东国家调控石油产量,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常操作。   资源出口国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政策,本就是国际通行的规则,欧盟之所以反应这么激烈,本质上是习惯了过去的低价供应,不愿接受市场规则的变化。   中国商务部早就说得很清楚,管制不是要断供,符合规定的欧盟企业依然能享受到审批便利。   这意味着合作的大门一直开着,只是欧盟需要放下“胁迫”的帽子,回到规则框架内对话。   马克龙应该清楚,“核选项”喊得再响,也改变不了欧盟依赖中国稀土的现实,真要按下启动键,受损的只会是欧盟自己的工业和就业。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