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竟然在采访中号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1991年,苏联猝然分崩离析,连带着乌克兰的军工体系也被撕裂。这个曾承接苏联35%军工产业的国家,经济瞬间陷入自由落体,通胀率疯涨至四千多倍,曾经的顶尖技术人才一夜之间成了“无业游民”。 航空发动机专家的工资每月不足20美元,根本养不活家人,只能转行开出租车;航母设计师巴比奇站在黑海造船厂的空船坞里,望着只完工68%的瓦良格号发呆,钢板上的锈迹像爬满的绝望,那些凝聚半生心血的图纸,只能在抽屉里蒙尘。西方国家虽来挖人,却只想要技术,根本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就在这时,中国向他们伸出了手。1992年末,中国启动“双引工程”,专门对接乌克兰的技术人才。中方的诚意藏在细节里:在西安、重庆等地建起“专家村”,两层小楼配齐暖气、家具,村里有便利店、卫生所和儿童游乐场;专家的家属能安排国企工作,孩子可进国际学校,医疗、住房、教育全免费,还不强制放弃原国籍。 200多名乌克兰专家陆续来华,他们没有被当“外人”,直接扎进了中国的工厂和实验室。巴比奇带着瓦良格号的原始图纸赶赴大连,和团队花三个月时间钻进逼仄的舱室,逐一检查钢板、梳理管线,深夜在灯下拟定修复计划,为辽宁舰改造打下基础。 航空领域的专家在重庆的车间里汗流浃背,手把手向中国工程师示范AI-222发动机的制造工艺,连每个零件的安装顺序都标注清楚,助推L-15教练机项目实现突破。 燃气轮机领域的老工程师们带来全套研发资料,帮中国突破了美国封锁的技术瓶颈,让国产驱逐舰的续航能力大幅提升。还有破冰船专家参与雪龙号改造,登陆装备专家助力欧洲野牛级气垫艇国产化,上千个项目里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这些人在中国找到了久违的价值感,曾经闲置的技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安稳又踏实。专家村里能买到熟悉的日用品,不少人在科研院所任职,退休后能领优厚的退休金,医疗保障也很完备。部分人选择回乌克兰养老,中国会承担路费,还保持着定期关怀;更多人留在了中国,看着自己参与的项目落地生根,从辽宁舰入列到福建舰下水,从歼-15舰载机试飞成功到运-20翱翔蓝天,满心都是自豪。 后来接受采访时,这些早已年过花甲的专家忍不住号啕大哭。泪水里藏着两层滋味:一是感激,在中国他们不用为生计发愁,能专注搞热爱的科研,曾经的技术梦想在异国他乡得以延续;二是痛心,想起乌克兰老家的同事还在为温饱挣扎,曾经辉煌的军工企业停产倒闭,心血凝成的技术就此停滞,对比之下更觉唏嘘。 多年过去,这批乌克兰专家的贡献早已融入中国科技发展的血脉。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图纸,更是系统的研发思维和工程经验,帮中国少走了十几年弯路。他们的孩子不少在中国长大,成了连接中乌技术交流的桥梁。这些跨越国界的技术传承,成了两国互利合作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南宁晚报 【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