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联盟党荣誉主席戚嘉林:九三阅兵后,两岸悬殊对比的情形,台湾社会心知肚明,我们不可能一年一年等下去。 2025年10月26日,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庆祝活动现场,统一联盟党荣誉主席戚嘉林面向镜头的表态,戳中了两岸关系的关键症结。 他直言,今年九三阅兵后,两岸实力的悬殊对比在台湾社会已是公开的共识,“我们不可能一年一年等下去”。 这番话不是统派人士的孤勇发声,而是台湾社会深层民意变化的集中投射,背后藏着历史记忆唤醒、现实利益绑定与国际格局变迁的多重逻辑。 戚嘉林的判断,常常被台湾地区“陆委会”8月的民调数据质疑。那份数据显示,仅5.8%的民众明确支持“维持现状后走向统一”,86.4%的人选择“维持现状”。 但在台湾生活多年的戚嘉林比谁都清楚,这种“现状偏好”并非真的认同分裂,而是长期被误导后的犹豫。 就像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民调也提到,近五成民众明确反对“台独”,这与社交媒体上“希望两岸统一”的呼声形成奇妙呼应。 他在采访中特意提到朋友周阳山的文章,正是想说明:台湾社会对两岸实力差距的认知,早已穿透表面的民调选项,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 这种认知的转变,始于历史记忆的回归。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这个法律层面的动作,在台湾岛内引发了远超预期的反响。 此前多年,民进党当局为了推行“台独”理念,刻意在教科书里淡化台湾光复的历史,甚至将殖民统治时期的部分内容美化。 而这次纪念日设立后,台北、高雄等地的统派团体自发组织历史图片展,不少学校的老师冒着压力,给学生讲述1945年台湾重回祖国怀抱的细节。 有台湾网友在展会上留言,“以前课本里只说光复是个日期,现在才知道祖辈们为此流了多少血”。 戚嘉林所说的“共同历史记忆”,正在以这样具体的方式重新生长。 历史的印记终究要靠现实利益来巩固。九三阅兵让台湾社会直观看到大陆的国防实力,但真正让普通民众产生共鸣的,是渗透在生活里的经济联结。 台湾的农渔民最清楚,每年销往大陆的释迦、莲雾占了总产量的六成以上,大陆市场一旦波动,家里的收入就会受影响。 今年前三季度,两岸贸易额近1900亿美元,台湾从大陆获得的顺差超过600亿美元,这些数字转化成了高雄渔港的渔船、台中工厂的流水线,以及普通家庭的生计。 民进党当局曾试图推动“新南向政策”,想减少对大陆市场的依赖,但几年下来,对东南亚的出口增长还不及对大陆的零头。 这种现实让越来越多台湾民众明白,两岸合则两利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 大陆释放的善意,更让这种认知有了温度。10月25日的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上,王沪宁提出的和平统一后七个“更好”,没有空洞的承诺,每一条都对准了台湾的民生痛点。 台湾长期面临能源短缺问题,夏季频繁限电;薪资水平十年没怎么增长,年轻人买房压力巨大。 而大陆在新能源、基建领域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统一后这些资源如何惠及台湾,成了不少民众私下讨论的话题。 戚嘉林在现场听完讲话后深受感动,他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要珍惜大陆的善意”,正是看到这些承诺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 有台北的年轻人在论坛上发帖,“不管统独,能让我们住上房、少限电才是真的”,这种务实的态度,恰恰是统一呼声暗涌的基础。 民进党当局的“倚外谋独”策略失灵,更让台湾社会认清了现实。近年来,民进党不断向外部势力示好,试图借助外力对抗大陆,但实际效果却很尴尬。 今年以来,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等场合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就连与台湾保持密切联系的部分国家,也在扩大与大陆的经贸合作。 外部势力的口头支持,换不来台湾农渔民需要的市场,也解决不了能源短缺的问题。 这种对比让台湾民众逐渐明白,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势力身上不切实际,两岸问题最终还要靠两岸同胞自己解决。 戚嘉林说“不可能一年一年等下去”,并非要急于求成,而是看透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历史记忆在唤醒,现实利益在绑定,外部幻想在破灭,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统一成为不可逆转的方向。 台湾社会的认知变化或许缓慢,但每一次历史纪念、每一笔贸易往来、每一次民生改善,都在推动这个进程。 信息:统一联盟党荣誉主席戚嘉林:台湾应珍惜大陆的善意 2025-10-26 10:14·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