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有点大了! 欧盟希望中方不要将安世问题闹大,并且放宽对欧稀土出口管制。 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贸易专员塞夫科维奇视频会谈后,外界明确得知欧盟的核心主张:一是要求中方不要扩大安世半导体事件的影响范围,二是希望放宽对欧洲的稀土出口管制。 一边是荷兰对中资企业率先采取强制管控,一边是欧洲产业对中国战略资源的深度依赖,这种看似颠倒的逻辑背后,藏着全球产业链博弈中最真实的利益纠葛。 还是先说说安世,这家被闻泰科技全资收购多年的企业,虽然总部设在荷兰,但核心生产环节和产能几乎全部扎根中国,每年超半数的全球车规级芯片供应都来自其中国工厂。 2025年9月底,美国刚将闻泰科技纳入技术管制清单,荷兰政府就迅速跟进,动用本应对付战争或重大灾害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全球资产,还火速罢免中方高管。 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在未完成完整举证流程的情况下,仅用一周就敲定裁决,而欧洲同类商业纠纷的平均审理周期通常需要三个月以上,这样的“效率”很难用单纯的司法独立来解释。 面对这波操作,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直接发布声明,明确指出荷兰总部的人事任免和资产冻结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相关高管将继续履行职责。 因我中荷双边投资协定中并未包含荷兰此次援引的“安全例外”条款,其强制干预行为已涉嫌违反协定中的公平待遇原则。 这种从法律和运营层面同步反击的方式,比单纯的外交抗议更有穿透力,也与早年部分中资企业在海外遭遇不公时的被动应对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中资企业的海外风险防控体系已日趋成熟。 另外,就在本月13日,荷兰政府宣布进一步扩大光刻机管制范围,将阿斯麦的两款浸润式DUV设备纳入限制清单,而这一决定的出台时间恰好在美国更新技术出口规则之后,新条款甚至直接采用了美国的表述。 从光刻机到安世半导体,荷兰在半导体领域的动作始终与美国的战略步调保持一致,这种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操作,本质上是对市场原则和契约精神的破坏。 欧盟对此选择性忽视,反而要求中方“顾全大局”,显然是双重标准的体现。 欧盟在稀土问题上的诉求,更暴露了其产业布局的深层短板。全球绝大多数稀土的精细加工都依赖中国的技术和工厂,欧洲大力推进的绿色转型计划,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还是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都离不开这些关键材料。 但欧盟很少提及的是,对战略资源实施管控本就是国际通行做法。 2024年底,中方对美国实施锑出口管制后,美国相关产业立刻陷入供应紧张,而美国自身也在2024年出台政策限制锂、钴等矿产出口,理由同样是“国家安全”。 既然各国都在维护自身资源安全,欧盟却将中方合规的管制措施解读为“打压”,这种说辞显然站不住脚。 而中方的稀土管制政策其实留足灵活空间,不仅设置了过渡期,还为合规企业开设了快速审批通道,目前已有不少欧洲企业通过正常流程获得了出口许可。 那些未能获批的申请,多是因为未能满足安全审查要求,并非中方刻意设置障碍。 欧盟的矛盾姿态,根源在于其战略上的两难处境,在防务领域长期依赖美国的背景下,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本质上是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试图在中美博弈中表明立场。 但欧洲的产业现实却容不得这种政治站队,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直接关系到宝马、大众等车企的生产线运转,稀土短缺则可能让整个绿色转型计划夭折。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内部报告显示,部分车企的稀土库存已不足三个月,一旦断供,数万名工人将面临失业风险。 这种“既要向美国表忠心,又要靠中国保产业”的困境,让欧盟的诉求显得格外苍白。 从光刻机到安世半导体,从稀土到锑矿,当前的产业链博弈早已超越单一领域。 荷兰滥用紧急状态法律,欧盟默许这种破坏规则的行为,却要求中方在核心利益上让步,这种逻辑显然无法成立。 中方的态度一直清晰,安世事件的解决钥匙掌握在荷兰手中,必须先撤销不合理的行政干预;稀土出口的大门对合规企业始终敞开,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