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6日,解放军快进成都时,张大千靠国民党高官张群,拿到最后三张飞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四夫人徐雯波,和几十幅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登机。 1949年12月的成都城里,枪炮声的传闻像潮水般蔓延,解放军的脚步正一步步逼近平原腹地。 此时的新津机场乱成一团,国民党的大小官员们为了争夺飞往台湾的机票,早已没了往日的体面,有人相互推搡谩骂,有人甚至为了一个座位打得头破血流。 就在这样一票难求的混乱中,画家张大千却带着四夫人徐雯波和年幼的女儿,捧着几十幅卷起来的画作,顺利登上了一架军用运输机。 他手里的三张机票,是当时极为稀缺的台北直达机位。 这三张机票的由来离不开国民党高官张群,张群时任西南军政长官,是蒋介石身边的核心亲信,更是与张大千有着半世纪情谊的同乡与挚友。 两人早年间因共同喜爱石涛画作结缘,后来张群担任四川省主席期间,还曾全力支持张大千举办敦煌临摹画展。 1949年秋冬之际,国民党在西南的局势急转直下,成都成了最后的落脚点,飞机票成了最抢手的救命符。 当时负责分配机票的部门不堪重负,就连阎锡山亲自出面协调也无济于事,而张群凭借自己的权限,专门为张大千争取到了这三张飞台北的军用机票。 张大千此行最看重的不是金银细软,而是他耗费两年七个月心血临摹的敦煌壁画。 早在1941年,他就带着家人、学生和工匠,千里迢迢赶赴敦煌莫高窟。 为了完成临摹,他动用78辆驴车运送颜料、画布和生活用品,从西藏运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还特意从青海塔尔寺请来藏族喇嘛帮忙调制颜料、制作画布。 在洞窟里,他每天对着斑驳的壁画细细勾勒,记录下从十六国到元代的历代艺术风貌,前后共完成了276幅临摹作品。 登机当天,张大千带着的几十幅壁画成了难题。 机舱空间有限,早已挤满了逃难的人员和他们的行李。 就在这时,同行的教育部长杭立武看出了这些画作的价值,他二话不说将自己的行李扔下飞机,硬是为这些壁画腾出了位置。 不过杭立武也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张大千日后将这些画作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张大千当场点头答应,还写下了书面承诺。 1969年,他兑现了这个承诺,将其中62幅敦煌临摹壁画捐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而留在大陆的183幅,则由他的原配夫人曾正蓉在1953年交给了四川博物院保管。 如今,这些画作都成了研究敦煌艺术的珍贵资料,不少原作早已在岁月中褪色或损毁,张大千的临摹本反而成了复刻历史的重要依据。 徐雯波作为张大千的四夫人,当时陪伴在他身边一同登机。 她比张大千小30岁,原本是张大千女儿的闺蜜,这段婚姻在当时曾引起不少议论,但两人感情深厚,乱世中始终相依相伴。 张大千放弃了留在大陆的机会,也抛下了其他家人,选择带着徐雯波和幼女远赴台湾,而那些壁画就像他们的另一个“家人”,被小心翼翼地护在身边。 飞机起飞时,成都平原的轮廓渐渐远去,张大千或许不会想到,这些他拼尽全力带走的画作,会在日后跨越海峡,成为连接两岸文化的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