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发出警告!中国已经养成了一个危险的坏习惯,那就是低估了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 美国从来都是个记仇的主儿,只要觉得自己的地位被挑战、利益受损失,不管对方是敌人还是盟友,说报复就报复,半点儿不含糊。 美国专家抛出的这番警告,绝非空穴来风的危言耸听。熟悉国际政治的人都清楚,这背后藏着美国延续几十年的行事逻辑,而那位能说流利中文、深研《孙子兵法》的美国国防大学高级研究员白邦瑞,就是这类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曾在主笔的《中国军力报告》里直言,美国必须警惕中国崛起,甚至将“韬光养晦”曲解为“卧薪尝胆”,这种论调背后,正是对美国报复本能的深刻认知。 美国的报复心从来不分对象,哪怕是亲密盟友,只要触及利益红线,照样毫不留情地出手。2021年9月的一幕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美英澳三国突然宣布成立名为“AUKUS”的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核心内容是帮澳大利亚搞核动力潜艇。 这个决定直接给了法国当头一棒,要知道澳大利亚此前已经和法国签了价值600多亿美元的柴油动力潜艇协议,说撕毁就撕毁。法国外长勒德里昂气得直骂这是“背后捅刀子”,连驻美使馆原定纪念美法友好的庆典都直接取消,专程赴美参会的法国海军高官也连夜赶回巴黎。 更讽刺的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还嘴硬说“一直与巴黎保持联系”,可法国官员戳破了谎言,直到看到新闻报道追问,美国人才慌忙告知实情。 对欧洲盟友的打压还不止这一桩。2022年9月,“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前所未有的破坏,三条管线同时出现泄漏。后来美国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的文章揭露,是美国海军潜水员在挪威帮助下安放了爆炸装置。 到了2025年5月,特朗普在白宫直言不讳,说美国根本没必要调查,因为“知道谁干的”,还带着嘲讽否认俄罗斯涉案。要知道“北溪”管道关系着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能源命脉,美国这么干等于直接掐住了盟友的能源脖子,可即便引发众怒,也没见美国有半分收敛,这种近乎霸道的报复式操作,早已成了常态。 追溯历史就更清楚,美国的报复从来都是精准打击,而且不计代价。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崛起,汽车、电子产业横扫美国市场,眼看要动摇美国的经济地位,时任总统里根直接推动签署广场协议。 通过操纵汇率让日元大幅升值,短短几年就戳破了日本的经济泡沫,让这个曾经的经济巨头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当时日本还是美国在亚洲的核心盟友,可在利益面前,盟友身份根本不值一提,这种对潜在挑战者的压制,早已刻进美国的战略基因。 对待所谓的“竞争对手”,美国的报复手段只会更狠辣。就拿俄罗斯来说,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开始,美国牵头的制裁一波接一波,小到个人资产冻结,大到能源、金融领域的全面封锁,甚至连体育、文化领域都不放过,试图用全方位打压拖垮俄罗斯经济。 即便如此,美国还觉得不够,北溪管道被炸后,欧洲对俄能源依赖被迫切断,美国趁机高价出售自家天然气,一边报复一边牟利,算盘打得噼啪响。 放到中美之间,这种报复性动作近些年更是频频上演。美国觉得自身地位受到挑战,先是挑起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可彭博社后来的数据显示,中国每日对美出口仍达10亿美元,供应链的韧性超出预期。 见贸易战没达到目的,美国又把矛头指向科技领域,2019年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后续不断升级限制,连芯片代工都不允许,妄图卡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 英伟达CEO黄仁勋都忍不住提醒,出台伤害他人的政策前,得先想想对美国是否有益,可这种理性声音根本挡不住美国的报复冲动。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报复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擅长动用联盟体系和规则工具。搞AUKUS是拉着盟友孤立对手,打贸易战是逼着盟友选边站,科技封锁则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制定排他性规则。 白邦瑞之流之所以警告中国“低估报复能力”,就是认定美国有能力调动全球资源实施打击,而且一旦出手就不会收手。 这些事实都在说明,美国的报复意愿源于对霸权的执念,而报复能力则来自其长期积累的军事、经济和规则优势。那位美国专家的警告或许带着刻意渲染的成分,但剥开表象看本质,美国为维护地位不择手段的过往,确实值得正视。 毕竟无论是对法国的“背刺”,对日本的“精准打击”,还是对俄罗斯的“全面封锁”,都反复证明了一点:这个国家从不会对挑战其利益的力量心慈手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