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有一个观点:中国的制度优势让美国感到害怕,这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我认为这是说到了点子上。中美之争本质上是制度之争,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主导者,长期将自身制度包装为“普世价值”进行全球输出,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制度话语体系。 而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发展成就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唯一性”的迷思,使美国的制度优越感与霸权地位感受到实质性冲击。 在南海议题上,美国通过军事威慑、煽动区域国家对立等方式介入,其深层动因在于遏制中国制度优势的外溢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能,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显著成果,引发美国对自身制度竞争力的担忧。 军事领域的战略博弈同样围绕制度逻辑展开。美国将中国定位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持续强化亚太军事部署,如在菲律宾驻军基地部署中程导弹系统并谋求扩大部署范围,试图通过军事施压制约中国发展。 对此,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同步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航母、先进战斗机、新型导弹等装备体系的升级,形成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实能力,这一进程的高效推进正是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经济领域的竞争更凸显制度韧性的差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5年4月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8%,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至1.8%。 在此背景下,美国通过贸易战、实体清单制裁等手段打压中国经济,但中国凭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优势,通过扩大内需、产业升级、开放型经济布局等多维举措应对外部冲击。 以财政部2025年11月计划在香港发行不超过40亿美元美元主权债券为例,此举并非单纯的融资行为,而是通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平台巩固国际资本信心、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全球经济话语权的战略布局,彰显制度对经济风险的对冲能力。 外交层面的博弈折射出制度理念的碰撞。美国推行“小圈子”外交,试图构建对华围堵联盟,而中国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机制深化国际协作。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4—2025》显示,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67.8%,货物贸易规模占中国总额过半,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2.9%。 同时,中国驻美大使谢锋2025年10月27日披露,年内中美30余个地方团组实现互访,通过地方合作“微循环”改善双边关系“大环境”,这一实践印证了中国制度下外交理念的包容性与务实性,与美国的对抗性外交形成鲜明对比。 政治制度层面的效能差异更为显著。美国实行两党制,政党博弈常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导致政策连续性不足、长远规划缺失;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集中统一的决策与执行体系,能够聚焦国家长远目标推进战略实施。 新冠疫情防控的实践即是典型例证:中国依托制度优势迅速构建全国统筹的防控体系,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而美国因政党博弈、联邦与州权责分割等制度性缺陷,疫情防控陷入系统性困境,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冲击,两种制度的危机响应效能形成鲜明对比。 以2018年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哈德逊研究所的“对抗演说”为代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污名化为“系统性威胁”,部分媒体如《纽约时报》更刻意放大制度差异的对抗性。 这种叙事混淆了“制度竞争”与“制度颠覆”的边界,本质是美国为维护霸权惯习、掩盖利益分配矛盾制造的舆论工具——与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冲突不同,中国经济制度兼具公有制主导与市场活力,与国际资本存在共赢基础,并无“消灭资本主义”的内在动力。 事实上,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2024年双边贸易额仍达6900亿美元,在新能源、制造业供应链等领域存在深度互补,中国加入500多项国际公约的实践更印证了制度兼容性。 中美竞争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模式的效能博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其核心在于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的动态平衡。 同时需清醒认识到,美国为维护其制度霸权与全球主导地位,对华遏制将长期存在。中国唯有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效能,在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方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