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寸土寸金吗,可为啥新界还没大规模开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地方势力太强

古今知夏 2025-10-29 11:36:29

香港不是寸土寸金吗,可为啥新界还没大规模开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地方势力太强势,连香港政府都管不了。网友们:大陆派几个城管过去就解决了。  先从 1972 年那纸 “丁屋政策” 说起 — 不是港英政府突然好心,是被 “逼” 出来的。那会儿港英想开发新界修公路、建厂房,可刚一动手就碰了硬茬:新界的邓、文、廖、侯、彭五大氏族, 从宋朝就扎根在这儿,当年英国人占香港时,这些宗族带着村民跟英军硬拼过,骨子里的 “护地劲儿” 比谁都强。 港英怕把人惹急了闹出乱子,只能抛出 “丁权” 这个诱饵:只要是 1898 年前就在新界乡村定居的男丁,满 18 岁就能盖一栋三层小楼,连地价都不用交。 这一招确实 “稳住” 了原居民,可也给后来埋了雷。你想啊,这权利是父系继承的 — 爷爷有,爸爸有,儿子还有,女儿却半点儿沾不上。 到现在,新界 642 个 “认可乡村” 里,只要是符合条件的男丁,攥着 “丁权” 就能盖房,甚至有人一家好几口都有资格,盖了房子租出去,光租金就能躺赚。 而另一边,九龙的年轻人要攒十几年钱,才能勉强付个小公寓的首付。 回归后,这事儿更拧巴了。2021 年香港终审法院判了个关键案子:有人说丁权搞性别歧视、出身歧视,违背基本法,可法院最终认定,这是原居民的 “合法传统权益”,受基本法第 40 条保护。 但法官又留了个 “活口”:说丁权是 “先天不完全的权利”,政府以后能根据情况改政策。这话看着没毛病,可真要改,比登天还难。 你以为地方势力只是 “闹一闹”?远不止。乡议局是原居民的 “主心骨”,早年刘皇发当主席时,被人喊 “新界土皇帝”,政府想在新界推个项目,不跟乡议局商量,基本没戏。 2025 年 3 月,政府想拆几栋违规加建的丁屋,27 个村直接组了 “保卫家园小组”,乡议局还请了大律师团队帮忙打官司,有人甚至放话 “不惜流血”。 不是他们不讲理,在很多原居民眼里,丁屋不是简单的房子,是祖宗传下来的根 , 拆丁屋,就是动他们的宗族脸面。 最头疼的是 “碎片化土地”。新界的地不是整块的,而是像切蛋糕一样,散在一个个村民手里。就说北部都会区,政府规划了好几年,想整合土地建住宅和产业园,可跟村里一谈就卡壳:张家说这块地是他的丁屋用地,李家说那片地要留给儿子盖房,你要让他们换地,得一个个谈条件。 2024 年政府搞了个 “丁权置换” 试点:原居民可以放弃一部分建丁屋的权利,换一套建好的公寓,还能拿补偿。 可试点了大半年,也就几十户愿意,大多数人还是攥着 “丁权” 不撒手 — 毕竟自己盖房,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换成公寓就没了 “自主权”。 还有那些 “违规丁屋”,更是扯不清。政策规定丁屋只能盖三层,可不少村民偷偷加建到四五层,有的甚至把院子也盖满。2012 年有 300 多个村民联名上书,要求政府把这些 “僭建” 合法化, 说 “我们盖房是为了住,又不是搞违建牟利”。政府要是严拆,就会被骂 “不尊重传统”;要是不拆,其他市民又觉得不公平 — 凭啥他们能随便加建,我们买个房连阳台都算一半面积? 其实新界不是不能开发,是每一寸土地都牵着 “历史” 和 “人情” 两根线。 那些说 “派城管解决” 的玩笑,终究是没看透 — 这不是 “管不管得了” 的问题,是怎么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让更多人能有房住的问题。新界的地,从来都不是 “空着”,是装着香港几十年的矛盾和牵挂。

0 阅读:0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